应用电离辐射治疗疾病的方法。简称放疗。通常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杀死恶性肿瘤细胞或控制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达到治愈或控制肿瘤发展的目的,因而将研究放射治疗的学科称为放射肿瘤学(radiation oncology)。除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外,放射治疗还可应用于部分良性肿瘤(如垂体肿瘤、听神经瘤)及良性疾病(如三叉神经痛、瘢痕疙瘩、动静脉畸形等)的治疗。
简史
放射治疗的历史自发现电离辐射后很短时间就开始了。1895年W.C.伦琴发现X线;1895年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1899年应用放射治疗治愈了第一例患者;1922年生产了放射治疗专用设备深部X线机;20世纪50年代制造了钴-60远距离治疗机;60年代有了电子直线加速器;70年代建立了组织间插植治疗镭疗的巴黎系统;80年代发展了现代近距离治疗;90年代后陆续出现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等放射治疗技术,肿瘤治疗的效果也随之得到了显著提高。
中国的放射治疗开始于1920年,北平协和医院安装了第一台浅层X线治疗机;1923年上海法国医院安装了200KV的深部X线治疗机;1932年中国第一个放射治疗科在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建立;1986年在谷铣之教授的提议和倡导下,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成立。1987年中国第一个肿瘤放射治疗学杂志《中国放射肿瘤学杂志》创刊,并于1992年改由中华医学会主办,并更名为《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国的肿瘤放射治疗学也逐渐得到广大医务界,尤其是肿瘤学界的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常用射线的类别及特征
放射治疗常用的射线有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γ射线、不同类型加速器产生的高能X射线、高能电子线、质子束、重离子束等。不同的射线具有不同的放射物理特征,电子线的组织穿透力较弱,进入皮肤后很快达到高剂量坪区,随后出现快速的剂量跌落,最后出现较长的X射线拖尾。由于上述的剂量学特点,电子线主要应用于治疗表浅、偏心的肿瘤或转移淋巴结。γ射线和高能X射线进入皮肤达到最高吸收剂量值后,吸收剂量随深度继续增加而逐渐减少,这使得此类射线能够穿透较深组织,在一定深度产生一定的吸收剂量,可以利用不同方向、不同形状的射野照射深部肿瘤,从而使肿瘤组织得到较高的吸收剂量,而周围组织的吸收剂量相对较少,从而达到治疗肿瘤、保护正常组织的目的。质子束和重离子束与前述两类射线不同,这两类射线具有独特的剂量学特点——布拉格(bragg)峰。皮肤入射剂量很低,bragg峰后吸收剂量迅速下降,bragg峰的位置和体积经过适当地调节,可以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使肿瘤得到高剂量的照射而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很低。应用质子束和重离子束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武器。
具体实施方法
放射治疗按照具体的实施方法可以分为远距离治疗(外照射)和近距离治疗(内照射)。前者的常见治疗技术包括二维常规放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等,后者常用的技术包括组织间插植放疗和腔内后装放疗等。治疗肿瘤过程中,肿瘤周围正常组织不可避免会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为了避免正常组织损伤,采用外照射技术时通常利用不同形状的照射野从不同的方向照射肿瘤,使肿瘤局部的吸收剂量最高,而周围健康组织的受量较低。除了照射肿瘤本身,如果淋巴引流区受累,或者临床认为其存在亚临床转移灶的风险较大,照射野通常还要包括受累的淋巴引流区。另外,考虑到患者每日摆位误差的不确定性及由于患者体内器官运动造成的肿瘤移动,照射野通常还要向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外放一定的边界,以保证肿瘤靶区受到足够剂量的照射。由于剂量学特征的不同,为了使肿瘤周围正常组织能够耐受,内照射一般与外照射联合应用,很少单独应用于体积较大或侵及范围较广的肿瘤治疗。
临床应用
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根据肿瘤的类型、部位、分期,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放射治疗的目的既可以是根治性治疗也可以是姑息性治疗。根治性放疗是指给予足够剂量的照射后肿瘤可以治愈,患者可以获得长期生存,在接受放疗过程中或放疗结束后一段时间内有可能会发生一些放疗相关的毒副作用,但都应该控制在可以接受的限度内。而姑息性放疗一般应用于无治愈希望的患者,目的在于通过对局部肿瘤的控制,缓解由于肿瘤的浸润压迫所导致的疼痛梗阻等症状,放疗的剂量通常相对较低,一般在患者的预计生存期内不会发生严重毒副作用,治疗应以不增加患者的痛苦为原则。部分患者在姑息治疗过程中病情缓解较好,患者一般状况改善明显,可以调整放疗方案,增加肿瘤放疗剂量,改为试图达到肿瘤治愈的根治性治疗。
放射治疗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手术、化学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放化疗联合应用的方式有放化疗序贯应用和放化疗同步应用两大类,和单纯放疗或序贯放化疗相比较,同步放化疗可以显著提高头颈部肿瘤、肺癌、食管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治愈率,但也会使治疗的毒副作用显著增加,具体临床应用中应该权衡利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