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或其他组织因热力、电力、化学物质、摩擦力或辐射所造成的创伤。引起烧伤的原因可概括为热力、化学物质、电流及放射线四类,由其引起的损伤分别称为热烧伤、化学烧伤、电烧伤和放射烧伤。其中最多见者为热烧伤,如火焰、热液、高温气体、激光、炽热金属固体或液体等导致的烧伤。既往对烧伤的认识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即烧伤只是皮肤的一种损伤,对于小面积的烧伤而言,可以认为是皮肤浅表的损伤,但是一旦损伤的面积和深度达到一定程度,其量变就发生了质变,烧伤就会转变成全身性的疾病。烧伤一般分为四个等级,从一级到四级。美国烧伤协会(ABA)基于烧伤的深度和面积,将热烧伤分为轻、中和重三度。
轻度 | 中度 | 重度 |
成人小于10%体表面积 | 成人10%~20%体表面积 | 成人大于20%体表面积 |
年轻或老人小于5%体表面积 | 年轻或老人5%~10%体表面积 | 年轻或老人大于10%体表面积 |
小于2%全厚皮烧伤 | 2%~5%全厚皮烧伤 | 大于5%全厚皮烧伤 |
高压电损伤 | 高压电损伤 | |
可能伴呼吸道损伤 | 伴有呼吸道损伤 | |
环形烧伤 | 明确的面部、关节、手和足烧伤 | |
其他健康问题 | 相关损伤 |
伤情估计
烧伤严重程度的估计最基本的标准是烧伤的深度和面积。
烧伤面积的估算
创伤面积的估算多数依赖传统九分法,由医护人员对创面进行目测,估算出相应的烧伤面积,并估算出其占全身体表总面积的百分比,进而基于目测损伤面积估计出理想的液体量。
部位 | 占成人体表面积 | 占儿童体表面积 | ||
头颈 | 发部 | 3 | 9+(12-年龄) | |
面部 | 3 | 9×1(9%) | ||
颈部 | 3 | |||
双上肢 | 双上臂 | 7 | 9×2(18%) | 9×2 |
双前臂 | 6 | |||
双手 | 5 | |||
躯干 | 躯干前 | 13 | 9×3(27%) | 9×3 |
躯干后 | 13 | |||
会阴 | 1 | |||
双下肢 | 双臀 | 5 | 9×5+1(46%) | 9×5+1-(12-年龄) |
双大腿 | 21 | |||
双小腿 | 13 | |||
双足 | 7 |
当烧伤发生在特殊体型病人时,如肢体残缺、离断、萎缩等情况下,由于体型的变化致使按照传统计算公式对烧伤面积的估算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如果不对烧伤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修正,烧伤面积的出入将对病人的治疗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休克期的补液、生理需量的估计、药物剂量的计算等。若创面面积估计出现较大误差,会导致患者在休克期补液过程中出现休克纠正不完全,甚至导致肺水肿、脑水肿等严重不良并发症。对于这类病人的面积估算,也有特殊的方法。比如:
①纸铸法。
②以病人的正常手掌面积估算烧伤肢体的面积,再根据九分法估算萎缩肢体的面积。
③三维(3D)人体表面成像技术,即采用非接触式光学技术捕捉人体表面的几何特征数据,从而得到人体的3D模型数据及体表数据,因此理论上可用来测量人体的烧伤创面面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为估算的误差。
烧伤深度的判定
烧伤创面深度是确定烧伤患者预后、治疗方案选择、愈后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主要采用三度四分法,即将烧伤深度分为Ⅰ°、浅Ⅱ°、深Ⅱ°和Ⅲ°,一般将Ⅰ°和浅Ⅱ°称为浅度烧伤,深Ⅱ°和Ⅲ°烧伤称为深度烧伤。
Ⅰ°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再生能力强,愈后最好。
浅Ⅱ°烧伤:伤及表皮的生发层和真皮乳头层。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依靠表皮生发层和皮肤附属器的上皮再生修复,一般不留瘢痕,但是较多数有色素沉着。
深Ⅱ°烧伤:伤及真皮乳头下层,由于真皮层内有残存的皮肤附件,创面修复可依赖其上皮增殖形成上皮小岛,痛觉较迟钝,常常伴有瘢痕增生。
Ⅲ°烧伤:又称焦痂型烧伤。可深达肌肉甚至骨骼、内脏器官等。创面蜡白或者焦黄,甚至碳化。痛觉消失,由于皮肤及其附件全部被毁,创面修复有赖于植皮或上皮自创缘健康皮肤生长。
对烧伤的深度估计,也有“四度五分”法,即Ⅲ°烧伤中若损伤达深筋膜以下,称为Ⅳ°烧伤。
20世纪60年代以来,陆续出现了许多烧伤深度的诊断技术,包括荧光检测技术、激光多普勒技术、近红外热成像技术以及光谱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不但可以成为医生治疗的辅助手段,还可以很大程度减少误差。随着科技的进步,相信还会有更多的新技术被研发出来,并将在烧伤创面的临床诊断中发挥广泛的应用价值。
烧伤严重程度的分类,可以大致分为轻度烧伤、中度烧伤、重度烧伤以及特重度烧伤。烧伤的病生特点以及临床分期,根据其病生特点,一般将烧伤临床发展过程分为四期,即体液渗出期、急性感染期、创面修复期和康复期。
小面积浅度烧伤按外科治疗原则,及时给予清创、保护创面,大多数自行愈合。大面积深度烧伤的全身反应重、并发症多、死亡率和伤残率均高,治疗应遵守以下原则:
①早期及时补液,纠正低血容量休克,维持呼吸通畅;
②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及时有效地防治全身感染;
③尽早切除深度烧伤组织,用自、异体皮移植覆盖,促进创面修复,减少感染来源;
④积极治疗眼中的吸入性损伤,采取有效措施防治脏器功能障碍;
⑤实施早期救治与功能恢复重建一体化理念,早期重视心理、外观和功能的恢复。
烧伤的分类
烧伤的概念很广泛,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热力烧伤(thermal burn)
由于与被加热物体(如沸水、蒸汽、烹饪热油、火和发热物体等)直接接触而导致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烧伤。根据热烧伤成因,一般习惯上将火焰所致的损伤称为烧伤(burn),成人的热力烧伤最常见的是由火灾引起;将沸水所致损伤称为烫伤(scald),这是儿童遭受的最常见的烧伤类型。皮肤受热力作用而发生烧伤,其损伤的程度因热源的强度及接触时间的不同而异。
一旦发生热力烧伤,应迅速脱离致伤源。烧伤面积与深度往往与致伤时间成正比,减少致伤时间是烧伤现场防止创面加深和急救的首要措施。迅速脱离热源,就地打滚,靠身体压灭火苗,或跳进附近的水池与河沟内灭火,或用被子、毯子、大衣等覆盖,靠隔绝空气灭火。尽快脱去着火或被热液或化学物质浸渍的衣物,以免致伤源继续作用而加深创面。电接触伤时,应尽快切断电源,在未切断电源前,急救者切记不能接触伤员,以免自身触电。对于意识障碍或因伤失去移动能力的伤员使用灭火器灭火急救时,应避免造成伤员窒息。
电烧伤(electric burn)
通常包括真性电接触烧伤及电弧烧伤。由电流通过人体引起的烧伤称为电烧伤;由电火花引起的烧伤称为电弧烧伤,其性质和处理类同火焰烧伤。另外,电烧伤也包括电流引起的衣物燃烧导致的烧伤。电烧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电流的强度和性质、电压、接触部位的电阻、接触时间长短和电流在体内径路等因素。电接触烧伤面积不大,但损伤可深达肌肉、血管、神经、骨骼或内脏;有电流的入口和出口,入口处损伤较出口处严重。常因肢体屈曲痉挛造成电流短路,形成多处电流出口,伤口呈跳跃性。肌肉呈夹心性坏死、截肢率高,电流可直接损害脑、脊髓、心、肺、肝、肾、胃肠道、眼晶体,因不同组织的电阻不同(依大小顺序分别为骨骼、脂肪、皮肤、肌腱、肌肉、血管和神经),其局部损害程度有所不同。
电流作用的机制有三种:
①电热作用。电流通过组织时,部分电能转变为热能,此时在电流通过的部位温度显著升高,从而发生烧伤。
②电解作用。电流通过组织时组织的化学成分分解,皮脂可分解为脂酸,电流通过时在电极两极发生电解作用,即阳极出现酸性反应,阴极出现碱性反应,且两极温度均升高,结果局部组织发生变性、坏死及炎症。
③电机械作用。电能可直接转变为机械能,或因局部温度过高,间接通过产生的蒸汽及气体,引起组织损伤。
电烧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全身性损害(电损伤)。轻度伤者表现为头晕、恶心以及心悸等,重度伤者则会出现昏迷,甚至呼吸、心搏骤停等电休克症状,通常情况下其可在及时的抢救中恢复正常,但仍会残余轻微的症状,如头晕眼花、耳鸣等。若电流通过头部击中人体,则有可能造成白内障。
②局部损害(电烧伤)。电流通过人体有“入口”和“出口”。入口处较出口处重,有时有多个出口,如果上肢烧伤,可见肘和腋部有跳跃性创面。损伤特点呈现出:“口小、底大、外浅、内深”。
电烧伤后因创基深、组织渐进性坏死及清创延迟等原因严重者可继发脓毒症。电烧伤患者的细菌感染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电烧伤创面感染居第一位。电烧伤后创面局部组织变性坏死,导致需氧菌及厌氧菌感染,延迟清创及因全身情况处理不彻底,可因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引起肌炎、局部炎症反应明显,畏寒、高热等,甚至继发脓毒症。据中国国内外文献报道,烧伤创面的主要致病菌是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其次还有奇异变形杆菌、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等,特别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
电烧伤不仅是特殊性烧伤,烧伤范围、创面深度又决定其是立体性损伤,因此进行电烧伤的诊疗中要充分把握其诊断、创面处理及全身治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一般来讲,电烧伤的治疗包括四个方面:现场急救、液体复苏、创面处理以及在早期全身应用较大剂量的抗生素。
化学烧伤(chemical burn)
是常见的烧伤原因,大多与从事的职业有关,常见的有酸烧伤、碱烧伤以及磷烧伤等。与热力烧伤不同,化学烧伤的损伤程度与化学物质的性质、浓度、接触时间、烧伤面积及采取的急救措施有关,化学烧伤的特点是有些化学物质在接触人体后,除立即损伤外,还可继续侵入或被吸收,导致进行性局部损害或全身性中毒。可伴有眼、呼吸道的吸入性损伤,一些化学物质可经皮肤、黏膜吸收中毒。
酸
能致烧伤的酸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硫酸、硝酸、盐酸、苯酚、三氯醋酸、氯磺酸、氢氟酸等,酸与皮肤、黏膜接触后,可吸取组织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凝固,引起凝固性坏死。氢氟酸又名氟化氢,以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和挥发性而有别于其他强酸,通过接触和吸入而致伤。
碱
无机碱类包括钾、钠、钙、镁的氢氧化合物以及碳酸钠、氟化钠等,在工业上应用广泛。临床上由无机碱所致的烧伤较多见,其中常见的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铵、氢氧化钙等。碱作用于皮肤后,碱离子很容易夺取组织细胞的水分,使细胞因脱水而坏死。碱烧伤有两个特点:
①碱接触皮肤后,真皮层的病理改变明显晚于表皮层细胞及皮下运动肌层,形成潜掘状损伤,与火焰烧伤及酸烧伤不同。
②碱接触皮肤后具有迅速向深部渗透的作用,在很短时间内即可达到肌层。
磷
由于磷在工业和军事上的用途均较广泛,如平时以黄磷为原料制造染料、火药、火柴、农药、医药用品等,在化学武器中,燃烧弹之类多含有黄磷,如含磷的凝固汽油弹、炮弹和炸弹等。故平、战时磷烧伤的发生率均较高。磷的致伤作用是多方面的,接触的磷颗粒开始自燃以高热作用致伤,随后磷燃烧氧化为五氧化二磷,遇水后成为磷酸,继而造成磷酸烧伤,无机磷从创面吸收入血,能引起内脏及全身中毒。
化学烧伤的一般处理原则是立即脱去被化学物质浸渍的衣物,连续大量清水冲洗,时间应不少于30分。化学烧伤以进行性组织毁损为特点,只要致伤化学物质存在,组织损害就将持续,因此,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去除与皮肤、黏膜接触的有害化学物质,是化学烧伤治疗至关重要的环节。现场急救是否及时合理,直接决定预后,因此,水冲洗在化学烧伤现场急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另外,应注意现场急救时的创面保护,同时,救援人员的自身防护也是必不可少的。
化学烧伤除了遵循热力烧伤的治疗原则,如抗休克、感染防治、营养支持和脏器功能维持等,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化学中毒的治疗,主要包括减少化学毒物吸收、使用解毒剂、促进毒物排泄和使用糖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