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APC基因)突变所致的以胃肠道息肉病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简称FAP。

病因和发病机制

由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突变所致。此基因是抑癌基因,其编码的蛋白可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从而具有肿瘤抑制作用。一旦该基因突变,其编码的蛋白缺乏活性,失去上述功能,从而导致胃肠道腺瘤发生。此基因突变呈常染色体显形遗传,外显率80%~100%。

临床表现

主要是胃肠道息肉的表现。息肉可发生于儿童期,但多数不出现症状,发现息肉时的年龄多为25~35岁,90%的患者在50岁以前获得诊断。主要表现为贫血、排便习惯改变、消化道出血和肠梗阻。息肉可发生于除食管以外的整个胃肠道,以结肠最常见,数目从数百个至上千个不等,直径一般<1厘米。此病息肉尤其是结肠息肉恶变率极高,患者寿命期内发生癌变的风险为100%。

诊断

此病的息肉在病理组织学上为腺瘤性,根据相应特征分为管状、绒毛管状和绒毛状。发现胃肠道尤其是结肠多发(至少数十个)腺瘤性息肉者应怀疑此病,若有明确家族史,则可基本确诊(约20%患者无家族史)。先证者(家族中最先诊断的患者)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证实诊断,方法包括基因测序和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表达的截短蛋白检测。

治疗

全结肠切除作为此病的预防性治疗,是降低其进展为大肠癌的唯一有效方法。如肠道息肉腺瘤数目较少,无绒毛状改变和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在确诊数年后再行结肠切除,但此期间必须每年行结肠镜检查,并在内镜下切除较大的息肉。息肉较多又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者,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或阿司匹林,部分患者的息肉可不同程度消退,但停药后又会复发。

预防

主要是预防大肠癌。处于发病危险中的家族成员,应从12岁开始每1~2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直至切除结肠为止。在结肠镜监测中发现高危险腺瘤者,应考虑全结肠切除。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