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畸形

在胚胎发育期心脏及大血管的结构生成障碍和发育异常,或胎儿期的心血管通道在出生后未能闭合而引起的心血管解剖结构异常。是一类常见的出生缺陷,发病率占活产婴儿的0.7%~1%,中国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数目达15万~20万。

先天性心脏畸形(CHD)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可导致死胎、死产、早产、新生儿死亡、青少年期死亡及功能残疾等严重后果。仅有极少部分患者可在5岁前自愈,另有少部分患者畸形轻微、无明显循环功能异常。CHD疾病谱系广、分类多,从临床表现可分为发绀型和非发绀型;从血液动力学可分为无分流型、左至右分流型和右至左分流型;从畸形结构上可分为间隔缺损(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房室间隔缺损)、梗阻性缺陷(包括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狭窄、二叶式主动脉瓣和主动脉缩窄等)和复杂性心血管畸形(包括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共干畸形、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等)。

病因学研究显示,CHD是胚胎期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包括孕期吸烟饮酒、宫内感染、接触大剂量放射源及致畸药物等;遗传因素包括染色体异常、单基因缺陷和多基因缺陷(见表)。据报道CHD中90%为多基因遗传,5%为染色体病,3%为单基因缺陷,1%~3%与环境因素相关。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可引起伴有CHD表型的临床综合征,最常见的如唐氏综合征,主要伴有间隔缺损。据统计各类染色体异常及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导致的伴有CHD的临床综合征数目达300余种。单基因突变也是导致CHD的重要原因,已经鉴定出的CHD致病基因超过50种,包括编码转录因子、信号转导、结构蛋白、表观遗传因子的基因及其他相关基因,较常见的呈单基因形式的CHD包括努南(Noonan)综合征、阿拉杰里(Alagille)综合征、迪格奥尔格(DiGeorge)综合征等。多基因缺陷也是CHD的主要遗传基础,已发现大量的CHD相关基因,如Homeobox基因家族的NKX2.5基因、T-box转录因子家族的TBX1基因和TBX5基因、GATA家族的GATA4GATA6等。这些基因在心脏发育的各个过程中起调控作用,这些基因缺陷的共同作用可导致CHD。

畸形缺陷 遗传基础
房间隔缺损 NKX2.5基因突变,GATA4基因突变
室间隔缺损 TBX5基因突变、GATA4基因表达降低、NKX2.5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
房室间隔缺损 CRELD1基因、PTPN11基因
法洛四联症 染色体异常、22q11缺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大动脉转位 CFC1基因、PROSIT240基因,常染色体隐性的单基因或寡基因遗传
共干畸形 CFC1基因突变、GDF1基因突变、TBX1基因突变
动脉导管未闭 TFAP2B基因突变及表达量降低
左室流出道梗阻 常染色体寡基因隐性、外显率降低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HD的治疗主要包括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可根据畸形的种类和病理生理改变针对性地进行缺损修复及畸形纠正。手术治疗时间视畸形复杂程度和患儿全身状态确定。一般来说,简单的CHD建议手术时间为1~5岁。复杂、严重、危害患儿生命的CHD手术治疗越早越好。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