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内镜引导下经腹壁穿刺向胃内置入导管,建立营养通路的技术。如果胃内置入的导管头端通向空肠。则称为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术。

与传统外科胃造瘘术相比,此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

适用于经口进食困难,胃肠功能正常,需长期营养支持者。适应证 包括:①神经肌肉疾病(如脑血管意外、外伤、重症肌无力、咽麻痹、多发性硬化等)导致长期丧失吞咽功能或吞咽困难者。②口咽部、食管恶性肿瘤致梗阻、食管穿孔、食管-气管瘘。

绝对禁忌证有:
①难以纠正的出凝血功能异常。
②口咽或食管完全性梗阻。
相对禁忌证有:
①胃前壁病变影响手术操作。
②腹壁静脉曲张、腹水。
③胃次全切除术后。

操作方法如下。术前准备同胃镜检查,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内镜经食管插入胃腔,常规检查后注气使胃腔充分膨胀,胃壁和腹壁紧贴。关闭室内灯光,在内镜透照下定位(以胃体前壁为佳)。定位点局部麻醉后做一约1厘米切口,将套管针垂直穿入胃腔,拔除针芯,从外套管向胃内插入导丝,经胃镜活检通道插入圈套器将导丝套紧,然后导丝连同内镜一起退出口腔。通过腹壁穿入经胃、食管后从口腔拉出的这一导丝置入造瘘管(有拉出法、推入法及直接置管法),使其一端位于胃内,一端位于腹壁。再次胃镜检查确认造瘘管头与胃壁紧密接触。固定腹壁造瘘管,连接调节开关和接头。术后禁食24小时后如无异常可从造瘘管注入液体食物,逐渐增加注入量。

并发症和处理方式如下:
①切口周围感染。给予局部换药和抗生素治疗,多数不需要拔除造瘘管。
②腹膜炎。轻者需更换造瘘管或调整瘘管松紧度,应用抗生素,重者应手术治疗。
③出血。可通过短期拉紧造瘘管或内镜下治疗止血。
④吸入性肺炎。源于食管反流导致误吸,注入营养液时应抬高床头、缓慢输注,将造瘘管头端放入空肠可减少反流。吸入性肺炎应抗感染治疗。
⑤造瘘管堵塞。每次注完营养液体后应清洗管子,可采取按揉管子、反复抽注等方法处理,若不成功则需更换管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