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本身及其周围疾病引起的尿路管腔梗阻。又称泌尿系梗阻。尿液排出障碍,梗阻部位以上压力增高,尿路扩张积水,如长期梗阻不能解除,将导致肾积水、肾功能减退,甚至衰竭。
病因及分类
根据性质分为机械性梗阻和动力性梗阻。前者如结石、肿瘤、狭窄,后者如神经病变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根据梗阻部位分为上尿路梗阻(包括肾部位梗阻及输尿管梗阻)和下尿路梗阻(包括膀胱梗阻和尿道梗阻);根据梗阻的严重程度分为部分性梗阻和完全性梗阻。
病因包括:
①肾脏病变。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先天性狭窄、肾结石、结核、肾盂肿瘤、肿瘤出血形成的血块阻塞、肾下垂等。
②输尿管病变。输尿管开口异位、输尿管炎症、结石、肿瘤、外伤、医源性手术损伤或误结扎等。
③膀胱病变。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损伤、后天性外伤、药物的影响,膀胱内结石、异物、肿瘤,膀胱颈挛缩等。
④前列腺病变。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肿瘤等引起膀胱梗阻。
⑤尿道病变。尿道外口狭窄、包茎、尿道损伤、尿道结石、异物、肿瘤等。
⑥泌尿系统以外的病变造成的尿路梗阻。妊娠、腹膜后或盆腔肿物的压迫或侵犯、盆腔恶性肿瘤放疗后引起的放射性损伤、腹膜后广泛纤维性病变等。
临床表现
不同因素所致的尿路梗阻临床表现不同。上尿路梗阻如结石等致急性梗阻时可出现肾绞痛、恶心、呕吐、血尿、肾区叩痛,亦可无任何临床症状;下尿路梗阻时主要表现为尿频、排尿困难、膀胱不能排空,甚至尿潴留。长期肾积水引起肾功能损害时,严重者可出现贫血、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尿毒症症状。
诊断
B超、尿路平片(KUB)和排泄性尿路造影(IVP)可基本明确病因及了解肾脏功能;逆行尿路造影、肾穿刺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放射性核素肾扫描和肾图检查有助于进一步确诊。
治疗
治疗原则为明确病因,解除梗阻,预防感染、结石及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预后
预防的关键在于积极处理原发病,防止出现尿路梗阻和感染。如手术治疗尿道狭窄等疾病,根治尿路感染,预防上尿路结石的发生,创伤和炎症时应及时控制炎症。预后与梗阻的部位、病因及发生速度有密切的关系。如能及时顺利解除梗阻则预后较好,如梗阻长期不能通过内、外科治疗而解除,需要长期引流,影响生活质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