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炎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腹膜所致。感染途径以腹腔内结核病灶直接蔓延为主,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输卵管结核、肠结核等为常见原发病灶,少数病例由结核血行播散所致。根据大体病理特点,分为渗出、粘连、干酪三型,以前两型多见。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因病理类型及机体反应性不同而异。多数患者起病缓慢,早期症状较轻。
腹水多为少量至中等量,腹水显著者可有腹胀,少量腹水临床不易查出。
腹痛持续性隐痛或钝痛,多位于脐周、下腹,有时在全腹。当并发肠梗阻时,有阵发性绞痛。
有结核毒血症,表现为发热、盗汗,多数为低-中度热,少数为高热。
除腹水外,腹部体征可有弥漫性腹部轻压痛和轻度肌卫,典型的腹壁柔韧感不常见。腹部可触及肿块,常位于脐周围,大小不一,边缘不整。
并发症以肠梗阻最常见,多发生在粘连型;肠瘘多见于干酪型,常伴腹腔脓肿形成。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多正常,病情严重者可增高。病变活动时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结核菌素(PPD)试验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T-Spot TB试验)阳性有助于结核感染的诊断。
腹水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价值。腹水多呈草黄色,有以下特征:
①总蛋白含量>25克/升,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11克/升。
②白细胞计数>5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
③腺苷脱氨酶(ADA)活性增高。
腹水普通细菌培养阴性,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很低。腹水细胞学检查以排除癌性腹水,宜作为常规。
腹部超声检查可发现少量腹水,为穿刺抽腹水定位;有助于鉴别腹部包块性质。
腹部平片可见钙化影,钡剂造影可发现肠粘连、肠结核、肠瘘等征象,对本病有辅助诊断价值。
腹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发现腹水、腹膜病变和淋巴结病变,对本病有辅助诊断价值。
腹腔镜检查适用于诊断困难者。可窥见腹膜、网膜和内脏表面有散在或密集分布的灰白色结节,浆膜失去光泽、粗糙。直视活检病理检查有确诊价值。腹膜有广泛粘连者腹腔镜检查属禁忌。
诊断
有以下情况应考虑本病:
①腹水、发热、腹部轻压痛或腹部包块。
②腹水呈总蛋白>25克/升、血清-腹水白蛋白(AAG)梯度<11克/升、白细胞>5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和腺苷脱氨酶活性增高组合。
③有结核病史、伴有其他器官结核病证据,或提示结核感染的结核菌素试验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
典型病例可做出临床诊断,予抗结核治疗(2周以上)有效即可确诊。不典型病例需行腹腔镜检查并做活检。有广泛腹膜粘连者腹腔镜检查属禁忌,需结合CT等检查排除腹腔肿瘤,有手术指征者可行剖腹探查。
以腹水为主要表现者需与腹腔恶性肿瘤、肝硬化腹水和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水鉴别;以腹部包块为主要表现者应与腹部肿瘤和克罗恩病等鉴别。
治疗
治疗的关键是及早给予合理、足够疗程的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以达到早日康复、避免复发和防止并发症的目的。注意休息和营养,以调整全身情况和增强抗病能力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包括:
①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抗结核化学药物的选择、用法、疗程见肺结核病治疗。
②放腹水。如有大量腹水,可适当放腹水以减轻症状。
③手术治疗。适应证包括药物治疗无效的肠梗阻或肠瘘以及急性肠穿孔。
预防
对肠、肠系膜淋巴结、输卵管等结核病的早期诊断与积极治疗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