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具有针状外套的放射源直接插入肿瘤内进行照射的近距离放射治疗方法。组织间插植放疗的优点在于肿瘤组织本身得到高剂量照射,因放射剂量衰减梯度大,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少,可以减少外照射放疗的剂量,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毒副作用。在头颈部肿瘤、前列腺癌、宫颈癌等癌症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组织间插植放疗技术最早可追溯至1914年。英国医生W.C.史蒂文森(Walter C.Stevenson)和乔利(Joly)将纯净的镭的硫酸盐放入不锈钢制成的镭针内,在无麻醉条件下经会阴徒手插入宫颈肿瘤组织中,进行了最早的组织间插植治疗。1978年,B.H.费德(Bernard H.Feder)等人报道的经会阴模板插植施源器,提高了剂量分布的均一性及操作的防护性,奠定了近代插植近距离施源器的基础。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利用影像引导的插植治疗技术也逐渐出现,并在疾病治疗中取得了可观的效果。相对于其他近距离放疗,组织间插植放疗可以更好地适应目标组织的形状,更全面地覆盖靶区,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但其在剂量分布上仍有一定缺陷。
根据放射性核素植入时间的不同,组织间插植放疗可分为永久性与暂时性。永久性插植也称粒子植入,是前列腺癌最常用的放疗方法之一,也大量应用于肺癌、肝癌、宫颈癌等其他肿瘤治疗中。将放射性核素永久地放置在病灶组织中持续释放射线,几周或几个月后,放射源放出的放射性水平会趋近于零。暂时性插植是指在放射源撤回前在肿瘤组织内停留一段固定的时间(一般是几分钟或几小时)。具体的治疗时间长短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治疗剂量率、肿瘤的大小和类型、肿瘤的位置等。对于低剂量率及脉冲式剂量率近距离放疗,放射源在治疗部位停留的时间通常达24小时,但高剂量率近距离放疗,治疗时间通常仅几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