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刺穿鼓膜诊断、治疗中内耳疾病的方法。耳科常用的操作技术。常用于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通过该技术抽吸出鼓室内的积液,同时可向鼓室内注入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性药物。
适应证可有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及大疱性鼓膜炎患者。通过鼓膜穿刺,有治疗作用并可帮助明确诊断;梅尼埃病通过鼓膜穿刺鼓室内注射庆大霉素治疗;突发性聋也可应用此方法鼓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
沿革
该技术由阿姆斯特朗于1954年创用,虽然有可能引起鼓膜硬化(钙斑、局部增厚、萎缩等)、化脓性中耳炎、鼓膜永久性穿孔,甚至胆脂瘤等并发症,但它仍是中国国内外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最常用的方法。
相关解剖
外耳道起自外耳门,长2.5~3.5厘米,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向内直至鼓膜。鼓膜位于鼓室与外耳道之间,为向内凹入、椭圆形、半透明的膜性结构;高约9毫米,宽约8毫米,厚约0.1毫米。鼓膜边缘略厚,称为紧张部,较松弛,名松弛部。鼓膜之结构分为三层:外为上皮层,中为纤维组织层,内为黏膜层,与鼓室黏膜相连续。为便于描记,临床上常将鼓膜分为四个象限:即前上、前下、后上、后下四个象限。
操作方法
鼓膜麻醉剂麻醉鼓膜约10分钟,消毒外耳道,用较钝的专用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的前下或后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也可根据需要向鼓室内注入治疗性药液如糖皮质激素、庆大霉素等。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并注意穿刺的位置及进针深度,以免感染或损伤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