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觉通路中因气味传导、感觉以及对气味分析整合的各级神经中枢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而导致嗅觉过敏、减退、丧失、倒错或幻觉等功能异常的现象。
病因
嗅觉障碍病因很多。200多种疾病和40多种药物可引起嗅觉障碍,其中最常见的病因为鼻腔鼻窦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外伤。根据病因不同,嗅觉障碍的发病机制不同,上呼吸道感染致嗅觉障碍可能的机制:
①嗅区黏膜水肿阻碍气味分子和嗅感觉神经元(ORNs)纤毛上相应的受体结合。
②病毒感染破坏ORNs使其数量减少。
③嗅区嗅上皮向呼吸上皮化生。
慢性鼻-鼻窦炎致嗅觉障碍的机制除阻塞导致气体传导障碍,气体分子无法和嗅感觉神经细胞元纤毛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外,可能还与以下几方面相关:
①慢性炎症反应导致嗅上皮损害,且这种损害作用远远大于其再生能力。
②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嗅黏膜活检可见黏膜糜烂及鳞状上皮化生,这些变化均导致支持细胞缺失,从而影响嗅上皮的修复。
③长期炎症刺激也可导致嗅上皮的纤维化。
外伤造成嗅觉障碍可能的机制:
①鼻及鼻道嗅通路的损伤。直接损伤、黏膜水肿、血肿及嗅上皮瘢痕化均可造成嗅觉功能障碍。
②神经损伤。鼻及颅底骨折或头部对冲伤可造成嗅神经纤维的撕裂或损伤,从而发生嗅觉障碍。
③脑部损伤。脑部挫伤特别是嗅球及前额区的损伤,导致嗅觉障碍。
临床表现
嗅觉减退表现为对气味感受能力下降;嗅觉丧失表现为对气味没有或几乎没有感觉;嗅觉倒错表现为可闻及气味但对气味感觉扭曲;嗅觉过敏者患者对某几种气味异常敏感,导致接触气味后出现鼻腔不适、头部疼痛等不适症状;幻嗅患者在无气味环境中自觉有气味。
诊断
嗅觉障碍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鼻内镜检查,主观及客观嗅觉功能检查。仔细询问病史有助于了解嗅觉障碍的诱因、发病时间及嗅觉障碍的程度。鼻内镜检查了解患者鼻腔情况,尤其是嗅区黏膜是否水肿或出现新生物。主客观嗅觉功能有助于定量了解患者嗅觉障碍的程度,提供客观的临床资料。嗅觉障碍患者可以表现为主观及客观嗅觉功能检查异常,鼻窦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嗅觉通路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出现鼻腔、鼻窦结构、嗅觉系统、颅底组织结构异常。
治疗
药物治疗
文献已报道的用于治疗嗅觉障碍的药物有多种,但多数药物的疗效没有经过规范的临床实验证实。其中被证实有效的药物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可能有效的药物包括:α-硫辛酸、维生素A、甲钴胺、金纳多、己酮可可碱、卡罗维林、柠檬酸钠缓冲液等。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在嗅觉障碍的治疗领域主要集中在针对原发疾病的干预,如改善鼻腔结构,进而解除梗阻导致的传导性嗅觉障碍。手术后改善鼻腔炎症状态,进而改善嗅觉功能等。
嗅觉训练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嗅觉训练对于各类病因引起的嗅觉障碍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报道较多的用于嗅觉训练的嗅剂为四种基础气味,分别为:苯乙醇(玫瑰)、桉叶油素(桉树)、香茅醛(柠檬)、丁香酚(丁香)。患者每日早晚进行两次嗅觉训练,每次每种嗅味嗅10秒,两种嗅味间隔10秒,轮流进行持续至少5分钟。总疗程为半年,可有效改善嗅觉功能。也有报道应用12种嗅剂治疗,亦可取得良好效果。前12周用玫瑰、桉树、柠檬、丁香酚,接下来12周应用薄荷醇、麝香草、橘子、茉莉,最后12周用绿茶、佛手柑、迷迭香、栀子花。多项研究均提示嗅觉训练可能为治疗嗅觉障碍的有效手段。
针灸治疗
针对针灸治疗嗅觉障碍的报道尚不多,确切的治疗效果仍需规范的临床试验的探索。
预防与预后
避免接触对嗅觉有害的物质,包括药物和损害嗅觉的毒性物质。不同病因导致的嗅觉障碍临床治疗效果不同。炎症性嗅觉障碍,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使嗅觉部分或者完全恢复;如伴有鼻息肉、鼻甲肥大等,可以通过手术治疗,但其疗效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的身体状况。头外伤和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嗅觉下降或丧失有约1/3的患者其嗅觉功能可以提高或恢复。嗅觉障碍的恢复时间一般为2个月~2年,临床治疗至少需要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