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后治疗

心脏骤停患者生存链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心肺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患者还可能面临全身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造成的心、脑、肝、肾等多器官功能损失衰竭等问题。系统的复苏后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还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一旦自主循环恢复,应立即转运到有重症监测治疗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医疗单位进行复苏后治疗。通过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改善重要脏器灌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手段,多学科综合治疗,达到提高患者存活出院率和无神经功能障碍存活出院率的目的。

优化通气和氧合

自主呼吸尚未恢复、或有通气氧合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给予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发生心脏骤停后,即使自主循环恢复,也常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从心脏前负荷、后负荷和心功能三方面进行评估和治疗。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全面评估患者的循环状态。最好能建立有创性监测,如直接动脉压、中心静脉压(CVP)等,有条件者可应用食管心脏超声或放置斯旺-甘兹导管(Swan-Ganz catheter),以便能实时、准确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和指导治疗。维持血压在正常或稍高于正常水平为宜,平均动脉压≥65毫米汞柱,中心静脉导管血氧饱和度≥70%较为理想,有利于脑内微循环血流的重建。对于顽固性低血压或心律失常者,应考虑病因的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要考虑紧急心脏介入治疗(PCI)。

脑复苏

为了防治心脏骤停后缺氧性脑损伤所采取的措施称为脑复苏(cerebral resuscitation)。当大脑完全缺血5~7分钟以上者,即可见多发性、局灶性脑组织缺血的形态学改变。自主循环功能恢复后,脑组织缺血后再灌注,出现脑充血、脑水肿及持续低灌流状态,使脑细胞继续缺血缺氧,细胞坏死。以上过程称为脑再灌注损伤(reperfusion injury)。脑复苏的主要任务是改善脑的氧供需平衡,防治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减轻或避免脑组织再灌注损伤,恢复脑细胞功能。具体包括靶向温度管理(TTM),低温治疗;CT或脑电图等影像和脑功能的监测与评估;药物如脱水剂(甘露醇)、利尿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减轻脑水肿。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