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腹部切口部位的疝。
病理及分类
最常发生切口疝的是经腹直肌切口。下腹部因腹直肌后鞘不完整,切口疝更多见。其次为正中切口和旁正中切口。
病因
切口疝多因切口感染,术后持续腹压增高,与切口入路选择不当使腹壁血管、神经受损导致肌萎缩,手术缝合过程中组织层次对合不佳、切口缝合过紧及不恰当的放置引流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是腹壁切口区有肿块突出,站立或咳嗽时肿块明显增大,平卧时缩小或消失,会伴有腹部不适。体格检查时于切口处可摸到明显的腹壁缺损及疝环的边缘。因疝囊颈宽大,较少发生嵌顿。当因粘连而成难恢复性疝时,会伴有部分肠梗阻的表现。
诊断
诊断较易。检查时可见切口瘢痕处肿块,小者直径数厘米,大者可达10~20厘米,甚至更大。有时疝内容物可达皮下。此时常会见到肠型和肠蠕动波,触及会感到肠管咕噜声引起的颤动。
治疗
只有采用手术方法方能治愈。若情况暂不允许手术时,可用疝带临时治疗,以防止疝进一步发展。手术要点包括疝囊的切除、疝内容的还纳、缝合疝囊及腹壁缺损的修补。对巨大疝腹壁缺损处缝合困难者,可采用自体筋膜移植或人工材料等进行修补。
预防
为了避免形成切口疝,术前切口入路时需要避开腹壁的血管、神经,避免术后出现腹壁肌肉萎缩,形成腹壁薄弱区域。术后缝合过程中组织层次需要对合清楚,尽量避免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持续腹压增高。加强术后营养支持,纠正贫血以及低蛋白血症,改善病人一般状况能提高愈合。对于合并糖尿病、凝血机制障碍等病人需要控制好症状后再实施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