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运动的骨、韧带、肌肉、肌腱、滑囊、筋膜、关节及相应的神经、血管等组织结构,由于反复活动造成慢性损害,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征象。
病理及分类
按照所累及的组织结构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类:
①软组织慢性损伤。主要涉及包括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及筋膜的慢性伤病。
②骨慢性损伤。一般是指局部受长期反复应力发生在较纤细及易产生应力集中骨结构的疲劳性骨损伤。
③软骨慢性损伤。由于撞击、牵拉、挤压等造成的关节及骨骺软骨磨损、退化等慢性损伤。
④周围神经卡压伤。因长期、重复活动造成神经组织结构损伤,或由于神经周围组织的狭窄、增生等原因,造成的神经卡压伤害。
病因
运动系统慢性损伤是骨科常见慢性疾病。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的病因复杂,不可一概而论。病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局部各组织长期、反复活动,使慢性损伤组织结构无法得到有效的恢复。
②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局部各组织结构异常紧张或痉挛。
③因环境温度剧烈变化造成的血管痉挛,致使循环系统流速及供给下降,引起局部积聚代谢产物。
④学习、工作或特殊职业性质,长期、反复重复特定姿势,超过人体活动代偿能力。
⑤技术不熟、注意力未充分集中、姿势不良等原因,造成局部应力异常。
⑥人体生理结构异常,导致应力不均匀分布。
⑦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恢复,致使急性损伤转为慢性损伤。
临床表现
运动系统慢性损伤常涉及人体多种组织结构,临床上常表现出以下共性:无明确外伤史,表现为长期慢性局部疼痛。局部可触及压痛点或肿物,常伴随特殊的体征。损伤局部常无明显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一般近期曾发生与损伤部位相关的异常活动史。部分患者既往有可致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的工作习惯、不良姿势或职业史。
诊断
通过过伸试验、过屈试验、半月板旋转试验、研磨试验、蹲走实验进行检查诊断。
治疗
作为骨科常见伤病,运动系统慢性损伤严重困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心理情绪并降低生活质量。对于运动系统慢性损伤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积极去除病因,避免反复发作。
治疗的关键在于减少损伤性因素,增加保护性因素,这就包括尽量避免导致伤病的不良姿势、适当增加肌肉锻炼、维持关节在非负重条件下活动等以分散应力。与此同时积极进行系统的物理治疗可有效减轻组织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软化瘢痕并改善损伤症状,是治疗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的重要措施。
正确合理地应用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是治疗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的常用药物,可有效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需注意短期、间断使用,避免长期大量应用所带来的不良反应,诸如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必要情况下,合理、适量地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抑制局部炎症反应,减轻组织粘连。需注意避免反复多次使用,否则局部过量应用引起退行性加重。值得注意的是,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易继发感染。一旦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应立即停止使用。对于上述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适时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