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摄入食物中的钙,经消化、吸收、代谢,满足身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功能调节等生理需要的过程。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矿物元素,在人体构成中排位仅次于氧、碳、氢和氮。
生理功能
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并参与维持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
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
人体的钙99%以上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人体骨质的积累主要在20岁以前完成,其后的10余年骨质继续增加,在30~35岁达到骨峰值,45岁之后逐渐降低。女性停经后的前5年内,骨质流失速度大于男性,故绝经后女性比男性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
参与维持多种生理功能
①钙离子与钾离子、钠离子和镁离子共同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②钙离子参与维护生物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并调节细胞功能;ATP酶、琥珀酸脱氢酶、脂肪酶和蛋白分解酶等都需要钙的激活。
③细胞内钙离子参与调节多种激素和神经递质的释放,作为细胞内第二信使,介导激素的调节作用,如调节消化、能量及脂肪代谢相关激素的产生等。
④作为辅助因子,钙参与血液凝固多个过程,有助于止血与伤口的愈合。
⑤钙离子与铁离子的跨膜转运、血压调节等生理功能有关。
钙的营养状况评价
人体钙的营养状况尚没有特异、敏感的评价指标,一般用膳食调查钙及其代谢产物含量与测定等方法进行评价。其中的骨健康有关指标受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膳食钙只是维持骨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膳食调查:可获得人体日均钙摄入量,与推荐的摄入量比较,进行评价。
钙的代谢产物测定:骨吸收和骨形成过程中骨胶原合成或分解的中间产物会向血液释放,由于钙在骨骼中沉积和溶出与骨形成和吸收的速率是平行的,可间接反映钙在骨骼中的平衡情况。反映骨形成的指标有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等;反映骨吸收的指标有尿脱氧吡啶啉(DPD)和I型胶原交联N-端肽(NTX)等,但这些指标只能反映中短期的骨代谢情况。
骨矿物质测量:测量指标包括骨密度(BMD)和骨矿物质含量(BMC)。BMC为特定部位骨骼所含矿物质的总量。BMD为单位面积的BMC。BMD可以更好地反映成年的骨钙营养状态,而BMC则更能反映生长期的儿童青少年钙的状况。
临床表现:钙相关骨病儿童期严重缺乏维生素D或钙均可导致佝偻病。佝偻病可以判断钙或维生素D的严重缺乏,但不能以此确定儿童期的钙需要量。中老年时期发生钙缺乏可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此,尽量减少骨质疏松性也是确定钙需要的证据。
膳食钙参考摄入量
推荐摄入量(RNI),是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对某种营养素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当某种营养素的个体需要量研究资料不足,不能推算出RNI时,可通过设定适宜摄入量(AI)来提出这种营养素的摄入量目标。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群体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例如纯母乳喂养的足月产健康婴儿,从出生到6个月,他们的营养素全部来自母乳,故摄入的母乳中营养素数量就是婴儿所需各种营养素的AI。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是营养素或食物成分的每日摄入量的安全上限,是一个健康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都不会产生毒副作用的最高摄人水平。对一般群体来说,摄入量达到UL水平几乎对所有个体均不致损害健康,但并不表示达到此摄入水平对健康是有益的。
中国居民不同人群的膳食钙参考摄入量详见下表。单位:mg/d
生理阶段 | RNI | UL |
0~6月龄 | 200(Al) | 1000 |
7~12月龄 | 250(Al) | 1500 |
1~3岁 | 600 | 1500 |
4~6岁 | 800 | 2000 |
7~10岁 | 1000 | 2000 |
11~13岁 | 1200 | 2000 |
14~17岁 | 1000 | 2000 |
18~49岁 | 800 | 2000 |
50岁以上 | 1000 | 2000 |
孕妇(早) | 800 | 2000 |
孕妇(中) | 1000 | 2000 |
孕妇(晚) | 1000 | 2000 |
乳母 | 1000 | 2000 |
主要食物来源
牛奶及其制品是膳食钙的最好来源,鲜奶钙含量为1000~1200毫克/升。大豆及其制品也是钙的良好来源,豆腐钙含量为(110~140)毫克/100克。豆角等新鲜豆类含钙约30毫克/100克。深绿色叶菜和菜花也含较多钙,介于(50~130)毫克/100克。但苋菜、菠菜等因含有较多的草酸,钙吸收率较低。在动物性食物中,贝类钙含量最高,多高于200毫克/100克,大多鱼类介于(50~150)毫克/100克,蛋类约含钙(50~60)毫克/100克,畜肉和禽类含钙量低。芝麻和连骨小鱼虽然钙含量高,但日常摄入量有限。硬度高的饮水中钙含量可达(60~140)毫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