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面白舌淡,眩晕心悸,血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量降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劳病类病证。
中医历代医籍有关虚证、血虚及虚劳方面的论述颇多,但至清代的《石室秘录·逸治法》中才首次出现“血劳”病名,泛指血之劳伤,并立方治疗血劳,但没有对血劳进行详细论述。血劳类似于现代医学中所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
病因病机:血劳是由血虚导致血损逐渐发展而成,或因先天禀赋不足、劳欲过度、饮食失于调摄而致血液生化不足,或因失血、溶血、大病、久病等耗伤血液,以致营血亏少,脏器失其濡养而致。血劳的病变可涉及五脏。
辨证论治:血劳由血虚发展而来,“虚则补之”,补益为治疗的基本原则,根据脏腑病变的不同而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治疗。常见证型有:
①脾虚血亏证。症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少腹胀,便溏,头晕眼花,妇女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弱。治宜补脾养血,方用归芍六君子汤加减。
②气血两虚证。症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肢体麻木,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色淡,舌淡,苔少,脉弱。治宜补益气血,方用八珍汤加减。
③心肝血虚证。症见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肢体麻木,或有多梦健忘,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舌淡,脉弱。治宜补益心肝气血,方用四物汤或归脾汤加减。
④肝肾阴虚证。症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口燥咽干,肢体麻木或痿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弱而数。治宜滋补肝肾,方用一贯煎加减。
⑤脾肾阳虚证。症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中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面浮肢肿,小便频数,余沥不尽,舌质淡胖而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细弱。治宜温补脾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预防与调护:血劳病的调护应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消除病因。宜进食清淡、易于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忌食辛辣香燥、油腻之品,戒除烟酒。避免情志过极,注意精神调摄,消除紧张、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