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串疮

以皮肤出现成簇水疱、伴火烧样疼痛为临床特征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因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宛如蛇行故名。又因红斑、水疱排列成串珠样,又多在腰部发病,所以又称缠腰火丹。此外,本病又称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

本病特点是皮肤突然发生簇集性水疱,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伴有刺痛和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成年人,发病无性别差异,好发于春秋季节,一般愈后不再复发。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

《外科大成·分治部上·腰部》:“缠腰火丹一名火带疮,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泡,痛如火燎。”蛇串疮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外溢皮肤而成,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外溢皮肤而生,或从外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成。

本病临床表现:初起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继之成为多数黄豆大的成簇水疱,自觉灼热疼痛。亦有个别患者初起皮肤无破损,仅为阵发性刺痛,几天后出现成簇水疱。皮损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沿外周神经走向呈条带状分布,一般不超越身体的前后正中线。发病的最常见部位是胸、背、胁肋部,其次是腹部、头面部,亦可发生于外阴、四肢。严重者可伴有发热、头痛、倦怠、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从发病开始到水疱结痂消退整个病程约3~4周。儿童患此病疼痛症状较轻,年龄越大疼痛症状越明显,有的老年人疼痛症状可在水疱消退后持续多月或数年。

根据成簇水疱、带状排列、单侧分布、明显疼痛等特点可诊断为蛇串疮。本病主要与单纯疱疹相区别,后者多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疼痛不明显、易反复发作。

证型分类:
①肝经郁热证。初起可见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疱壁紧张,后水疱多而胀大,基底鲜红,痛如火燎,夜寐不安;或水疱混浊溃破,或伴脓疱脓痂,或伴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黄厚干,脉弦滑或滑数。治宜清肝泻火、解毒止痛,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脾虚湿蕴证。症见皮肤起大疱或黄白水疱,疱壁松弛易于穿破,渗水糜烂或化脓溃烂,重者坏死结痂,伴有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或滑。治宜健脾利湿、解毒止痛,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③气滞血瘀证。症见水疱干燥结痂,但刺痛不减或减而不止,入夜尤甚,口干心烦,舌暗红有瘀点、苔薄白或微黄,脉弦细。治宜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外治法:
①若水疱未破,以二味拔毒散、三黄洗剂等外搽;若水疱不破,用三棱针或消毒针头挑破。
②水疱破后,渗液少者用四黄膏或青黛膏外涂,渗液多者用10%黄柏溶液湿敷、紫草油外涂。
③干燥结痂者,用黄连膏、冰石散外涂。
④皮疹消退但仍疼痛,可用金粟兰酊、入地金牛酊外涂。

针刺治疗对蛇串疮的疼痛症状有比较好的治疗作用,尤其适用于疾病后期或后遗神经痛患者。取穴方法一般是依照皮疹所在部位循经取穴,常用穴位有内关、阴陵泉、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等。

预防与调护:蛇串疮在发病期间忌吃辛辣煎炸食物,注意休息,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在服药治疗的同时,可配合用竹蔗、马蹄、红萝卜、薏苡仁等煎水代茶饮。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