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精疮

 通过性接触感染,在性接触部位发生局限性坏死性溃疡,疼痛明显,伴有附近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的病证。

关于本病的记载,最早见于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该书中对其病因做了描述:“此由肾脏虚所致,肾气通于阴,今肾为热邪所伤,毒气下流,故令阴肿。”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对其发病部位进行了描述:“夫妒精疮者,男子在阴头节下。”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方·妒精疮证治》中已经认识到不洁的性交与本病的发病有关:“患妒精疮者,以妇人阴中先有宿精,男子与之交接,虚热而成”,描述其症状为“初发在阴头如粟,拂之痛甚矣,两日出清脓,作孔,蚀之火痛”。窦汉卿在《疮疡经验全书》中明确提出阴蚀与下疳的关系,即“夫阴蚀疮者,即下疳也”,并指出了病因“皆由脏中虚怯,肾气衰少,风邪入腑,毒恶损伤荣卫,或与有毒妇人交接不曾洗净”,并提出了洗法、熏法、外敷及内服方药,辨证施治体系已完备。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下疳》中记载了本病的治法:“夫下疳久不愈者,俗称曰臊疳是也,先以导水禹功,先泻肝经,外以木香散傅之,……然后服淡粥,一二日则止。”吴谦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对下疳作了归纳:“生于马口之下者,名下疳;生茎之上者名柱疳;茎上生疮,外皮肿胀包裹者名袖口疳;疳久而偏溃者名蜡烛疳;痛引睾丸阴囊肿坠者名日鸡瞪疳;痛而多痒,溃而不深,形如剥皮烂杏者名瘙疳;生马口旁有孔如棕眼,眼内作痒,捻之有脓出者名旋根疳。”这里的疳症泛指阴茎溃疡及糜烂,包括现代医学性病软下疳。

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前无前驱症状,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自身接种。潜伏期3~14天,男性好发于包皮、包皮系带、冠状沟、龟头,女性好发于阴道口、阴唇系带、前庭、阴蒂以及阴道壁和宫颈。原发皮损为炎性小丘疹,周围绕以红晕,1~2天后迅速发展为小脓疱,2~5天内脓疱破裂形成境界清楚、边缘不整齐的潜行性溃疡,有恶臭。由自身接种在原发皮损周围出现成簇的卫星溃疡,男性疼痛剧烈,女性疼痛较轻,但可有烧灼感。如未经治疗,溃疡可持续1~3个月,愈后遗留瘢痕。因无免疫保护,可重复感染。

本病一般不发生血行传播,但局部可继发感染。合并梅毒者称为混合下疳,表现为软下疳感染0.5~1个月,皮损愈合后发生硬下疳。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隐形梅毒,因此对软下疳患者应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腹股沟淋巴结炎,包茎、嵌顿性包茎、阴唇粘连或狭窄,尿道口瘘和尿道狭窄,阴茎干淋巴管炎和阴囊、阴唇象皮肿等。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肾虚为本,加之热邪所伤,有毒气内侵而致。内因为肾虚,外因为风毒,得病途径为性行为。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妒精疮的治疗应以导水、利肝、解毒为主,但决不可单纯用苦寒伤正的药物,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法。体虚者,以扶正为先,用益气温阳、滋阴养血之法,待气血充足,再导水解毒;体盛者,可用祛邪之法,导水、利肝、解毒。

证型分类
实证:多为发病之初,皮疹颜色鲜红,疼痛剧烈,患者体质较佳,可伴有口干、便秘等实证表现。方用禹功散加减。

虚证:多为反复发作的患者,表现为正虚邪恋,病久阴阳两虚。方用真人活命饮加减。

预防与调护

合理膳食,以清淡为主,多吃粗纤维的食物及水果,勿过食辛辣厚味或饮酒无度。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不洁性交。保持心情舒畅,加强身体锻炼,早睡早起。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