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生理病理学说“三有余”中的一种。
“肝常有余”最早见于《丹溪心法》,是从病理角度出发;明代万全与清代陈修园则均从小儿生理特点出发,认为“肝常有余”乃“本脏之气”。肝属木,主升发,旺于春。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资以发生者也。儿之初生曰芽儿者,谓如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曰肝有余,乃“自然有余也”。肝主疏泄、藏血,在体合筋。小儿既需要肝之阳气升发,又需肝血濡养,才能迅速生长发育。“肝常有余”是小儿生长发育的动力。肝为刚脏,以气为用,极易受情志因素影响,“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肝阳上亢,易出现烦躁、易怒等表现;火极生风,引动肝风,则易出现肢体抽动、抽搐、角弓反张等证候表现。因此,“肝常有余”的提出,对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