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肛门齿状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块。
本病以便血、痔核脱出及肛门不适感为主要临床特点,长期反复出血可致贫血。好发于膀胱截石位3、7、11点处(即肛门右前、右后、左侧)的痔,常称为母痔;发生于其他部位的痔,则称为子痔。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脏腑本虚,兼因久坐久立,负重远行,或长期便秘,或泻痢日久,或临厕久蹲,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醇酒厚味,都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风湿燥热下迫大肠,瘀阻魄门,瘀血浊气结滞不散,筋脉横解而成痔,日久气虚,中气下陷,不能摄纳则痔核脱出。西医学对痔的病因病理的认识尚无定论,较公认的为静脉曲张学说、血管增生学说、肛垫下移学说。
临床中根据痔的病程发展分为四期:便时带血或滴血或喷射状出血,无内痔脱出,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者为一期;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伴内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者为二期;便时带血或滴血,伴内痔脱出,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内痔脱出,需手托还纳者为三期;内痔脱出不能还纳,内痔伴发嵌顿、绞窄者为四期。痔核反复脱出,肛门括约肌松弛,分泌物溢出肛外,可致肛门潮湿、瘙痒;脱出的痔核发生嵌顿可引起水肿、血栓形成或糜烂坏死,可致剧烈疼痛;患者常因便血,恐惧排便而忍便,可引起排便习惯改变或习惯性便秘。
内痔的治疗以改善和缓解症状为主,治疗方法包括内治法、外治法及手术疗法。
①内治法。多适用于Ⅰ、Ⅱ期内痔,或内痔嵌顿伴有继发感染者,或年龄体弱者,或内痔兼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而不宜手术治疗者。风伤肠络证多见大便带血、滴血或射血,血色鲜红,大便干结等症,宜清热凉血祛风,推荐使用凉血地黄汤合槐花散加减。湿热下注证多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疼痛,便干或溏,小便短赤等症,宜清热渗湿止血,推荐使用脏连丸加减。气滞血瘀证多见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伴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等症,宜清热利湿、活血祛瘀,推荐使用止痛如神汤加减。脾虚气陷证多见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等症,宜健脾益气摄血,推荐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临床亦可辨证选用中成药口服治疗,如地榆散、槐角丸、脏连丸、十灰丸、致康胶囊、裸花紫珠分散片、补中益气丸、黄芪片等。
②外治法。可运用各期内痔及术后,主要包括熏洗法、外敷法、塞药法等。熏洗法将药物煎汤煮沸,先熏后洗,如五倍子汤、苦参汤、止痛如神汤等,具有活血止痛、收敛消肿等作用。外敷法将药物敷于患处,应用四黄膏、九华膏、黄连膏、生肌玉红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肛泰软膏等,具有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祛腐生肌等作用。塞药法将药物制成栓剂,塞入肛内,如痔疮栓等,具有清热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
③手术疗法。对于症状反复发作,脱出或出血明显者,经非手术治疗症状不缓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常用方法包括:注射法、结扎法、切除法、枯痔法等。临床中应用较广泛的术式包括:消痔灵硬化剂注射术、内痔结扎术、弹力线内痔套扎术、铜离子电化学疗法、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等。注射疗法所用药物分为硬化剂和坏死剂两种,现临床中多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研制的以五倍子、明矾为主的消痔灵四步注射法行内痔注射治疗,效果显著。结扎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现多采用丝线结扎或弹力线套扎,阻断痔血供,使痔组织坏死脱落。枯痔法同为中医传统疗法,既往多使用含砒药物制成药条插入痔核,使痔核干枯坏死脱落,具有毒副作用大等劣势,临床现已淘汰。铜离子电化学疗法采用枯痔形式,将铜针插入病变痔核内,利用铜离子与血液中的有效成分发生电化学反应,使病变处组织纤维化并发生血管闭塞而产生治疗目的。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将直肠黏膜与黏膜下层环形切除,两断端吻合固定,可起到上提肛垫、阻断痔血供的目的,从而缓解内痔脱出与便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