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疱疮

一组以发生在表皮内、松弛性大疱为特点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

患者以30~60岁居多,在患者血循环中存在有抗表皮棘细胞间物质的自身抗体,主要是桥粒芯蛋白(Dsg1及Dsg3)。临床以薄壁,松弛的大疱为特点。尼科尔斯基征(加压划过皮肤,引起上皮剥脱的现象)阳性。疱容易破裂成为糜烂面,且不断扩大,不易愈合。由于渗液较多,常继发感染。损害可见于皮肤黏膜的任何部位,严重时泛发全身,可危及生命。天疱疮有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及红斑型四个亚型,以寻常型及红斑型为多见。寻常型患者常先有口腔黏膜损害,表现为口腔黏膜的水疱或糜烂。

免疫荧光检查可见表皮棘细胞间荧光。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检测天疱疮的自身抗体桥粒芯蛋白(Dsg1及Dsg3)。取新出疱作病理检查,可见因棘层松解所致的表皮内疱。寻常型的疱在基底细胞层上,而红斑型的疱则在颗粒细胞层或角层下。疱内可见棘刺松解细胞。

诊断

根据临床上出现薄壁松弛的水疱、大疱,结合病理检查及自身抗体检测,确诊并不困难。

治疗

遵循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首选皮质类固醇,常采用泼尼松片,治疗应有专科医生指导及定期随访。服药过程中应注意补充钙剂等。患者需定期查血糖、血压、骨密度、胸片、骨盆片(以发现早期股骨头无菌坏死)等。一般需治疗3~5年,不少患者需长期小剂量服用皮质类固醇作为维持治疗。突然停药或减药过快常导致疾病复发。

若患者有青光眼、肺结核等不能服用皮质类固醇时,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如氨甲蝶呤、环孢素、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等。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患者需定期到医院复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采用生物制剂利妥昔单抗静脉注射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