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表皮角层产生增多或黏着增加,鳞屑呈鱼鳞样的皮肤病变。俗称鱼鳞癣。
分类
根据其遗传方式和临床表现可分为寻常性鱼鳞病、性联鱼鳞病、板层状鱼鳞病和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症等。
①寻常性鱼鳞病
是最常见的鱼鳞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丝聚蛋白(FLG)基因突变是寻常性鱼鳞病的病因之一。已报道的FLG基因突变位点近20个,这些突变具有种群特异性。本病多始于幼年。轻者仅冬季皮肤干燥,皮肤损害像“鱼鳞”或“蛇皮”样,呈多角形或菱形,中间附着,边缘上翘,小腿前面最常见,四肢的伸侧比屈侧严重,腋窝、肘窝、腘窝、腹股沟不受累。在寒冷、干燥气候中,背部与小腿的鳞屑及足跟部角化过度较明显,手掌足跖可有线状皲裂。患者往往皮肤干燥,上臂和大腿的伸侧常常有毛囊角化丘疹,患者手纹和脚纹多、深、乱,手掌和脚掌的皮肤粗糙,冬重夏轻。组织病理检查示轻至中度角化过度,颗粒层变薄或缺如,可见毛囊角栓,汗腺及皮脂腺呈现萎缩,真皮正常。
②性联鱼鳞病
为性联隐性遗传,较少见,是由于类固醇硫酸酯酶缺乏所致。由于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几乎全部见于男性,女性仅属于携带者因而发病极少。临床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发病,皮损较寻常性鱼鳞病严重,鳞屑大而显著,皮疹分布广泛,屈侧和皱褶部位亦可累及,面及耳部常可波及,腹部较背部为重,皮疹鳞屑较大而明显,可波及肘窝、腋下、脶窝,不侵犯掌跖。眼裂隙镜检查,男、女均可见到在角膜后壁或弹性层膜上具有多数小的混浊点。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正常或稍增厚,棘细胞层轻度增生,不似显性遗传性寻常性鱼鳞病那样变薄。表皮可稍增厚。真皮无特殊改变。电镜可见其透明角质颗粒小而多,且角质层中黑素小体较正常为多。
③板层状鱼鳞病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部分患者TGM1基因突变引起的转谷氨酰胺酶-1缺乏,某些家族中CYP4F22及ABCA12基因存在突变。表现为患者出生或不久之后全身被一层火棉胶样膜包裹,眼睑及口唇外翻。此膜一般在数日后会自行脱落,皮肤广泛弥漫性潮红,表面有灰白色或灰褐色多角形或菱形的大片鳞屑,中央固着,边缘游离。头皮可有秃发,掌跖部位多有严重的角化过度,影响手足功能。指(趾)甲增厚,表面凹凸不平。由于汗腺阻塞,常导致无汗。本病终生不愈,倘若能安全渡过儿童期,则随年龄增长,症状可逐渐缓解。有的到成年时,仅有全身轻度发红和少量细薄干燥鳞屑,即所谓的鱼鳞病样红皮病。
④表皮松懈性角化过度症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称为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症,由编码角蛋白1(KPT1)及角蛋白10(KPT10)的基因突变所致。初起皮肤即发红、湿润、疼痛,数日后即有厚的疣状鳞屑形成,鳞屑斑片为多角形,周围有深的红色裂隙,从中渗出有臭味的血性液体。组织病理检查示角化过度,颗粒层有棘细胞松解,棘层肥厚,真皮稀疏炎症细胞浸润。
诊断
根据家族史、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一般可准确诊断。如显性遗传性鱼鳞病有表皮中度角化过度,伴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性联寻常型鱼鳞病可见角化过度,颗粒层正常或稍厚;表皮松解角化过度鱼鳞病可见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或颗粒变性。必要时可进行基因检测。注意与特应性皮炎的皮肤干燥、Netherton综合征(回旋形线状鱼鳞病)以及其他伴有鱼鳞病的综合征进行鉴别。
治疗
主要为对症治疗,外用保湿剂保持皮肤湿润,症状较重的患者可口服维A酸类药物,也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或维A酸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