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唾液腺的非肿瘤性增生所形成的肿瘤样病变。常见的有唾液腺黏液囊肿、腮腺囊肿和唾液腺良性肥大。
常见的有唾液腺黏液囊肿、腮腺囊肿和唾液腺良性肥大。
1.唾液腺黏液囊肿
广义的唾液腺黏液囊肿包括小唾液腺黏液囊肿及舌下腺囊肿,是较为常见的唾液腺瘤样病变。
病因
唾液腺黏液囊肿根据其病因及病理表现的不同,可分为外渗性黏液囊肿及潴留性黏液囊肿。外渗性黏液囊肿是由局部创伤引起的。潴留性黏液囊肿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导管系统的部分阻塞,可由微小结石、分泌物浓缩或导管系统弯曲等原因所致。
临床表现
①小唾液腺黏液囊肿。好发于下唇及舌尖腹侧,囊肿位于黏膜下,呈半透明、浅蓝色的小泡,状似水泡。大多为黄豆至樱桃大小、质地软而有弹性。囊肿很容易被咬伤而破裂,流出蛋清样透明黏稠液体,囊肿消失。破裂处愈合后,又被黏液充满,再次形成囊肿。
②舌下腺囊肿。分为三种类型:单纯型占舌下腺囊肿的大多数。囊肿位于舌下区,呈浅紫蓝色,扪之柔软有波动感。较大的囊肿可将舌抬起,状似“重舌”。囊肿因创伤而破裂后,流出黏稠而略带黄色或蛋清样液体,囊肿暂时消失。数日后创口愈合,囊肿又长大如前。口外型囊肿表现为下颌下区肿物,而在口底囊肿表现不明显。触诊柔软,不可压缩,穿刺可抽出蛋清样黏稠液体。哑铃型囊肿为上述两种类型的混合,即在口内舌下区及口外下颌下区均可见囊性肿物。
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检查特点诊断,囊内容物为蛋清样黏稠液体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诊断时需与口底皮样囊肿及下颌下区囊性水瘤相鉴别。
治疗
①小唾液腺黏液囊肿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
②舌下腺囊肿的根治方法是切除舌下腺。对全身情况不能耐受舌下腺切除的患者及婴儿,可做简单的袋形缝合术,待全身情况好转或婴儿长至4~5岁后再行舌下腺切除。
2.腮腺囊肿
腮腺囊肿分潴留性和先天性两大类,前者很少见。
临床表现
腮腺潴留性囊肿表现为腮腺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无功能障碍。扪诊检查肿块柔软,可扪及波动感,边界不十分清楚,基底部活动度较差。常为单囊性,体积自扁豆至李子大小不等。穿刺为无色透明液体。
先天性囊肿分皮样囊肿、鳃裂囊肿和先天性腮腺导管囊状扩张三类。皮样囊肿位于浅表者可扪及如一般皮样囊肿的柔韧感,位于深部者和一般良性肿瘤难以区别。腮腺部位的鳃裂囊肿易继发感染,自发破溃或切开后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经常从瘘口溢出黄白色豆渣样物,有时伴有外耳、下颌骨畸形及咀嚼肌群发育不足等,称第一鳃弓综合征。先天性腮腺导管囊状扩张表现为无痛性颊部肿胀,可扪及沿腮腺导管走行的囊性肿块,常继发感染。挤压腺体可见导管口喷射状唾液流出。
诊断
B超检查为囊性影像。腮腺潴留性囊肿穿刺液可检测出淀粉酶。
治疗
主要为手术切除。继发感染者需先消炎治疗,待急性炎症消退后再进行手术。
3.唾液腺良性肥大
又称唾液腺肿大症或唾液腺退行性肿大,是一种非肿瘤、非炎症性、慢性、复发性、无痛性肿大的唾液腺疾病。
病因
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的病因有:
①内分泌紊乱。最多见于糖尿病、肥胖症等;也可见于甲状腺疾病、性腺功能障碍,激素改变阶段如青春期和月经期。
②营养不良。维生素及蛋白质缺乏、酒精中毒或肝硬化等。
③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如心理因素及某些精神病药物副作用所致,某些抗高血压药物也可破坏外周交感神经纤维,影响腺泡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
临床表现
多为双侧腮腺肿大,偶见单侧。多见于中老年。腮腺逐渐肿大,可持续多年,肿胀反复发作而无痛。有时大时小的病史,但不会完全消除。腺体呈弥漫性肿大,触诊柔软并均匀一致。病程较久者则稍硬韧,但无肿块,亦无压痛,导管口无红肿,挤压罹患腺体仍有清亮液体分泌。有时分泌减少,但患者无明显口干。
诊断
唾液腺造影显示形态多正常,但体积明显增大,排空功能稍迟缓。B超检查腺体弥漫性增大,无局限性回声异常。
治疗
无特殊治疗。有全身性疾病者,经过系统治疗后,部分患者的腺体可能恢复正常。但有些糖尿病患者,虽然糖尿病得到理想的控制,唾液腺肿大仍无明显改变。抗高血压药物引起的唾液腺肿大,停药后大多可以消退。有肿胀症状者,患者自行按摩腺体,促使腺体排空唾液。咀嚼无糖口香糖或用环戊硫酮等催唾剂,刺激唾液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