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期(18岁以前)的各种行为异常和精神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分类主要包括:
①精神发育迟滞;
②心理发育障碍,包括特定性语言和言语发育障碍,特定性学校技能发育障碍,特定性运动功能发育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孤独症,Asperger综合征,Rett综合征)等;
③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儿童情绪障碍,抽动障碍等。此外,有些精神障碍并非特发于儿童青少年人群,但可在儿童青少年期起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等。

随着精神病理学理论和流行病学的发展和方法学的改善,儿童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真实可靠的资料。各国学者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不同社会人群中进行了各种规模的儿童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尽管各项研究因方法特征不同而结果差异较大,但是世界各地的区域调查显示约1/4的儿童青少年在调查前一年存在至少一种精神障碍、情绪障碍,以及物质滥用问题;仅有不到一半的患有精神障碍的儿童接受了专业治疗。

症状特点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他们处于发展阶段,发育尚未完全,成长速度快,发展有其连续性和阶段性,并且遵循着独特的成长规律,其精神活动和病态表现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不同,各个发展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对儿童精神障碍的临床征象有重要影响。因此,儿童精神症状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往往以某些症状为突出且不典型,如言语功能障碍、运动和行为异常,意识改变和抽搐等。幼年儿童精神症状较为单调、贫乏,以退缩、恐惧、交往障碍、言语和社会功能倒退为多见。随着年龄增长,心理行为发展,其精神症状形式和内容也逐步表现为复杂多样。儿童时期形象性感知认识多于抽象性理性认识,一般精神症状以行为改变、情绪障碍(如惊恐、焦虑、强迫症状)、学校适应困难和感知障碍较为多见;幻觉内容以生动、鲜明的形象性为突出,错觉以及幻想性幻觉较成人为多见。

影响因素

患儿的行为表现及精神症状一方面取决于疾病的性质,同时,也受到多方面相互作用的影响,包括生物因素(躯体疾病、营养、发育状况等)、心理因素(气质、性格特征、诱因、幼时经历、认知功能发育等)、社会因素(如家庭环境、亲子关系互动情况、父母关系、工作、社会环境及宗教)等。这些因素对儿童身心发展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精神活动异常的表现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治疗

在治疗方面,与成人相比,儿童的药物治疗占较次要地位,心理社会环境的调整常起更关键的作用。另外,药物对处于高速发育中的脑是否安全还缺乏充分的研究,因此儿童用药必须慎重。但有些情况,如不治疗,近期的危害会大大超过远期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时,则仍需用药。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