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期行为和情绪障碍

一组起病于儿童和少年期,以情绪和行为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它会影响患者正常的社会功能或伴有某些生理反应。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部分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或消失,但若治疗和干预不及时或治疗效果欠佳,症状可能持续到成年人,或者影响成年期社会适应能力。主要疾病包括: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抽动障碍,特发于儿童少年期的情绪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特定性恐惧障碍、童年社交焦虑障碍、同胞竞争障碍),儿童社会功能障碍(选择性缄默症、反应性依恋障碍)以及其他行为障碍(非器质性遗尿症和遗粪症、喂食障碍、异食癖、刻板性运动障碍、口吃等)。

儿童青少年期行为障碍主要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抽动障碍等。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抽动障碍分别在其相应条目中进行详细阐述。品行障碍指儿童少年持久性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行为,这些异常行为较之正常儿童的调皮或少年的逆反行为更为严重,包括反社会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对立违抗行为等。多数患儿预后不良,部分患者的行为问题持续到成年期,致使成年期职业、婚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难,其中约半数在成年期有违法犯罪行为或反社会人格障碍。应采用心理治疗以及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心理社会干预为主的综合性个体化治疗方案,药物治疗仅用于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的患者。

关于儿童情绪障碍病因的研究较少,初步的研究表明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是生物学因素、儿童气质或个性特征及环境因素等互相作用的结果。在各个分类诊断系统中,均存在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的分类,所指的是起病于儿童时期,与儿童的发育和境遇有一定关系,以焦虑、恐惧、羞怯等为主要表现的情绪异常。患儿存在的情绪表现在正常儿童的发展中也可存在,如分离焦虑,但在患儿中,这些情绪表现得更加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虽然儿童情绪障碍是比较常见的儿童精神疾患,但详细的、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仍较难获得。2000年G.布里格斯等报告,在5~9岁儿童中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6.1%。2003年,中国的苏林雁等使用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诊断标准,对长沙市565名6~13岁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焦虑障碍患病率为5.66%。之所以缺乏儿童情绪障碍患病情况的全面调查,原因可能在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有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心境存在一定困难,而以其他形式表达尚不被认识,同时也与儿童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的不统一有关。

因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与患儿的个性特征、社会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等密切相关,对于儿童情绪障碍应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合于患儿的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矫正治疗、家庭治疗等。其中,心理治疗在情绪障碍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确实存在明显症状,经过环境调整、心理治疗、行为治疗无明显改善的患儿,建议使用比较系统的药物治疗以尽快有效地控制和缓解患儿的症状。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