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麻醉

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老年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后进行手术治疗的方法。

由于老年人全身性生理功能降低,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较差,并存其他疾病的发生率高,因而麻醉和手术的风险普遍高于青壮年人。术前需全面评估其生理和病理状态,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并存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术中、术后精确的麻醉管理是提高围术期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术前评估及麻醉前准备

详细了解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和器械检查,对所获得的资料综合分析,一旦诊断明确,应及早对异常状态进行治疗。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如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等对已经减退的器官系统功能有广泛和严重的影响,将进一步损害重要器官的储备功能,增加麻醉和手术的危险。

麻醉方法的选择

首选对生理干扰较少、麻醉停止后能迅速恢复生理功能的药物和方法。

局部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对老年人最大的好处是:其意识可保持清醒,对全身生理功能干扰极少,麻醉后机体功能恢复迅速。但老年人对局麻药的耐量降低,使用时应减少剂量,采用最低有效浓度,避免局麻药中毒。常用于体表短时手术和门诊小手术。

神经(从、干)阻滞
常用于颈部手术的颈神经丛阻滞,以及上肢手术的臂神经丛阻滞,其优点与局麻相似,麻醉药的剂量要比年轻人少。

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对循环和呼吸容易产生抑制,而老年人的代偿调节能力差,特别是高平面和广范围的阻滞,容易出现明显的低血压,因此阻滞的平面最好控制在胸8以下,以不超过胸6为宜。麻醉平面越高,对呼吸、循环的影响越大。麻醉方法有硬膜外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根据手术类型和部位选择。

全身麻醉
应用日益增加。对全身情况较差、心肺功能严重受损者,普遍采用全身麻醉。

麻醉诱导
老年人麻醉诱导应力求平稳,减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同时防止麻醉用量过大引起严重的循环抑制和缺氧。老年人对常用的诱导全麻药敏感性增高,需要量较青壮年减少20%~40%。老年病人多存在血容量不足、自主神经调控能力降低现象,全麻后体位的改变容易引起剧烈的血压波动,应高度警惕。

麻醉维持
麻醉维持要求各生命体征处于生理或接近生理状态,注意维护重要器官功能,麻醉深浅要适应手术操作,及时控制由于手术创伤引起的过度刺激。呼吸管理在全麻维持中特别重要。老年病人对缺氧耐受能力差,应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量和氧供,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避免过度通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内环境的稳定。

麻醉苏醒
术毕苏醒期,除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外,还应防止病人在复苏过程呕吐、误吸,以及谵妄、躁动等精神症状。在病人完全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时要切实减轻或消除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以免出现心血管意外。对老年病人拮抗药包括肌松药和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必须慎重。

术中监测与管理

除常用的基本监测项目外,应根据老年人并存疾病的特点有所侧重或加强,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调节处理以维持脏器功能之间的平衡。全身麻醉时,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监测和心血管方面监测的作用和重要性有所增强。老年人调节和维持恒定体温的能力很差,术中进行体温监测和处理十分必要。术中除根据监测数据和对病人的直接观察进行处理外,还应注意防范一些老年人比较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如皮肤、软组织易出现受压所致的缺血性损伤;由于骨质疏松,搬动体位不当可致医源性损伤;泪腺分泌减少,保护眼睛更为重要等。

术后监测与管理

术后,尤其是术后早期,一些必要的监测仍应继续进行。呼吸功能不全和低氧血症是老年病人术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于术后估计需进行呼吸功能支持的病人,应给予一段时间的机械通气支持,不要急于拔管,应在达到所需的拔管标准后才能予以拔除。拔管后继续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充分供氧。术后还应注意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包括维持合适的血容量,维护和支持心功能,保持内环境的稳定等。老年人较易出现麻醉后苏醒延迟、兴奋、谵妄等异常表现。苏醒延迟往往是药物的残余作用或麻醉过程有某种程度的低氧;术后的谵妄、定向力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则可能与代谢因素有关,如水中毒、低钠血症、低血糖症、低氧血症等,应注意分析原因处理,还应警惕出现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