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带绦虫病

猪带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寄生虫病。又称猪肉绦虫病。本病分布甚广,除伊斯兰国家或地区外,几乎呈世界性分布。中非、南非、南美、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中国的东北、华北比较多见,西南、华东、华南等地也常有发生。

病原体

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又名猪肉绦虫、有钩绦虫或链状带绦虫。属绦虫纲圆叶目,带绦虫科,带绦虫属。成虫外形与牛带绦虫近似,但较小,节片较薄。虫体长2~4米,有700~1000节,头节近似球形,直径1毫米,有4个吸盘,顶端有顶突,上有两圈角质小钩。孕节较窄长,子宫分枝较牛带绦虫为少,每侧7~13枝。子宫内含大量虫卵,其外形似牛带绦虫卵。孕节单独或数节相连地自链体脱落,随粪便排出寄主体外,其活动力较牛带绦虫弱。排出的节片或虫卵若被中间寄主吞食,1~3天后,六钩蚴在十二指肠内孵出,穿过肠壁随血流到全身各部(特别是肌肉),约经10周发育为囊尾蚴。囊尾蚴在寄主体内平均可活3~5年,个别达10年以上。含囊尾蚴的猪肉(又称米猪肉、豆猪肉或米糁肉)被人食入,到达小肠后在胆汁作用下囊尾蚴的头节翻出,并用吸盘及小钩牢固地吸附在肠壁上,逐渐发育成熟。从吞食囊尾蚴至寄主粪便中排出节片约需2~3个月。人是猪带绦虫唯一的终寄主。中间寄主主要是猪和野猪,狗、羊及长臂猿等也可有囊尾蚴寄生;人也可成为本虫的中间寄主。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与牛带绦虫病相似。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偶可有上腹部隐痛、腹泻、食欲减退或增加等症状。症状多属轻微,以大便中发现虫体节片最为常见,约占98%。肥胖带绦虫的妊娠节片常在大便时成串排出,病人可有轻度肛痒。妊娠节片自肛门排出尚能收缩活动。腹痛见于1/3~1/2病例,通常并不剧烈,呈隐痛性质,一般限于上腹部或脐周。部分病人有腹泻、食欲亢进、恶心、体重减轻等症状;少数病人有头痛、乏力、便秘、头晕、神经过敏等。血象多正常,约1/4病例有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

治疗

吡喹酮、甲苯达唑、阿苯达唑、氯硝柳胺、槟榔煎剂均驱虫有效,其中吡喹酮为首选药物。不论应用何种驱虫剂,应注意下列几点:
①驱虫后应留24小时全部粪便,以寻找虫头,未获虫头者不一定表示治疗失败,因虫头不一定在治疗当日排出,或驱虫剂使虫头变形而不易辨认。
②给链状绦虫病病人驱虫时,应尽量预防呕吐反应,以免虫卵返流入胃而导致囊虫病,故服药前宜给止吐剂;服药后则给泻剂,以利肠腔内体节的完全排出。
③治疗后3~4个月未发现虫卵,可视为治愈;若出现虫卵或体节,则应复治。

《猪带绦虫病》有1个想法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