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癌

发生于喉部的恶性肿瘤。96%~98%为鳞状细胞癌。在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发病率较高。多发生于40~60岁男性。按照病期和发生部位的不同而呈现各种症状,可有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咳血、颈淋巴结肿大等。

临床分型分期

按肿瘤生发中心部位不同可分为声门上型喉癌、声门型喉癌、声门下型喉癌。不同分型再按照国际抗癌协会(UICC)进行TNM分期。其中T表示原发肿瘤,N表示淋巴结,M表示远处转移。以往将原发于喉室的肿瘤单独列出为跨声门型或贯声门型,但一直存在争议。国际通行的TNM分期中并无此类。

声门上型喉癌
发生于声门上区(包括舌骨上部会厌、杓会厌皱襞喉面、杓状软骨、舌骨下部会厌和室带)的上皮细胞恶性肿瘤,约占30%。可向前侵犯会厌前间隙,会厌谷,舌根。杓会厌襞部癌可向外扩散至梨状窝,喉咽侧壁。肿瘤分化程度低,声门上区淋巴血管丰富,因而易早期发生颈淋巴结转移。

大多原发于会厌喉面根部。早期,甚至肿瘤已发展到相当程度,常仅有轻微的或非特异性的症状,如痒感,异物感,吞咽不适感等而不引起患者的注意。声门上癌分化差,发展快,故肿瘤常在出现颈淋巴结转移时才引起警觉。咽喉痛常于肿瘤向深层浸润或出现较深溃疡时才出现。声嘶为肿瘤侵犯杓状软骨,声门旁间隙或累及喉返神经所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等常为晚期症状。原发于会厌喉面或喉室的肿瘤,由于位置隐蔽,间接喉镜检查常不易察觉。

声门型喉癌
发生于声门区(包括声带、前联合和后联合)的上皮细胞恶性肿瘤,约占喉癌的60%。声门型喉癌易向前侵及前连合及对侧声带,亦可向前破坏甲状软骨,使喉体膨大,并侵犯颈前软组织。分化程度高,声门区淋巴管稀少,早期很少发生转移。

早期症状为声音改变。初起为发音易倦或声嘶,无其他不适,常未受重视,多误以为感冒,咽炎,特别是以往有慢性喉炎者。随着肿瘤增大,声嘶逐渐加重,可出现发声粗糙,甚至失声。呼吸困难是声门癌的另一常见症状,常为声带运动受限或固定,加上肿瘤组织堵塞声门所致。肿瘤组织表面糜烂可出现痰中带血。

声门下喉癌
位于声带平面以下,环状软骨下缘以上部位的癌肿。声门下型少见,因位置隐蔽,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在常规喉镜检查中发现。当肿瘤发展到相当程度时,可出现刺激性咳嗽,声嘶咯血和呼吸困难。向下蔓延至气管,向前外可穿破环甲膜至颈前肌层,向两侧侵及甲状腺,向后累及食管前壁。多转移至喉前及气管旁淋巴结。

病因病理

截至2021年,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与多种致病因素刺激有关。常见的包括吸烟、饮酒、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环境因素(如有害气体、放射线),还可能与性激素水平和微量元素缺乏有关。

临床症状

大体形态通常为菜花状增生、溃疡浸润、结节或肿块等。发生在喉部的慢性肥厚性喉炎、喉乳头状瘤、喉角化症或白斑,称为癌前病变,有些可能转化成癌。最早期的喉癌为原位癌,病变局限于上皮层,基底膜完整。突破基底膜后为浸润癌。

诊断

检查与诊断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①各种喉镜检查,包括间接喉镜、纤维喉镜、电子喉镜、频闪喉镜等。
②影像学检查。主要为增强CT和核磁共振检查,可明确病变范围。

诊断的金标准依靠病理检查,可在局麻或全麻下钳取部分肿瘤组织,由病理科医师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查有无肿瘤细胞及所属类别。

治疗

根据肿瘤分期,早期可采用单纯手术或放射治疗,中晚期常需要手术、放射治疗和化疗的结合使用。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60%以上,Ⅰ期声带癌可以达90%以上。

手术方式包括:
①支撑喉镜或悬吊喉镜下激光显微手术。经口腔完整切除肿瘤。
②喉部分切除术。根据肿瘤位置大小经颈部切除肿瘤和部分喉部结构,可保留喉的部分发音、吞咽、呼吸功能。
③喉全切除术。对于肿瘤较大、分期较晚或部分肺功能较差患者,无法保留喉部功能,切除喉部肿瘤及全部结构,颈部终身遗留气管造瘘口,通过食道发音、发音钮植入、人工喉、电子喉等方式恢复言语功能。

放射治疗包括:
①单纯放疗。用于早期病变治疗,或晚期病变的姑息治疗。
②术前放疗。常用于肿瘤范围广,分化差,手术切除有难度的病变,目的是使肿瘤缩小,有利于手术切除。
③术后放疗。用于多个淋巴结转移或淋巴结包膜外受侵、切缘阳性、肿瘤侵犯至喉软骨或喉外、周围神经首侵、血管内瘤栓等情况。

化学治疗:单纯化疗尚不能作为根治性治疗方式,多以诱导化疗或同步放化疗的形式配合手术及放疗使用。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