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颅骨骨板与硬脑膜之间的化脓性炎症和脓液蓄积。1779年,Cranial来源于现代拉丁文“颅骨”(cranium),源自希腊语kranion。1873年,Epidural来源于“epi-+dura mater+-al”的合成,意为“位于或影响着硬脑膜”。从病理学上来说,Abscess指身体某部位积脓。1610年,Celsus将拉丁语词汇abscessus表示积脓,它的概念是体液来自身体中肿胀的脓液。该词来自词根abscedere表“离开、退出”。英语单词abscess(脓肿)由abs+cess构成,其中abs=away,cess是词根cede的变体,是“离开”的意思,因此,单词abscess的字面意思就是go away(走开)。古代希腊人认为,脓肿是身体在排毒,体内的毒素等不好的体液将以脓汁的形式排出体外。因此,古代希腊人用希腊语apostema来表示脓肿,其字面含义就是go away。古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人的思想,将apostema翻译为拉丁语abscessus。
硬膜外脓肿依据部位可分为硬脑膜外脓肿和硬脊膜外脓肿。关于硬脑膜外脓肿的报道,稍早可见于1897年C.H.伯内特发表的病案报道。此后,硬脑膜外脓肿不断被世界各地区报道出来。
流行病学
60%~90%的硬膜外脓肿和耳部、鼻窦感染有关,是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最常见的颅内并发症之一。该病好发于7~20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因该年龄段的人群拥有更多血管板障骨,加之相应部位和硬脑膜引流静脉之间的板障血管缺乏静脉瓣,增加了静脉回流的概率。
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中耳乳突化脓性炎症、中耳胆脂瘤、鼻腔鼻窦感染性疾病、创伤后感染、近期颅内手术、经鼻腔或经乳突手术等。
病因
导致该病的病原体有厌氧革兰氏阳性球菌、厌氧革兰氏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链球菌等。硬脑膜局部感染后,炎性渗出物可以集存于硬脑膜和颅骨骨板之间,形成脓肿。脓肿可受肉芽包绕而局限,亦可在局部抵抗力减低时,扩散引起硬脑膜下脓肿、脑膜炎以及脑脓肿等其他严重并发症。在美洲,硬脑膜外脓肿主要是多种细菌感染为主。随着人口迁徙以及HIV感染率上升,结核杆菌导致的感染也成为值得考虑的问题。在非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主要致病菌。在亚欧大陆,细菌种类和美洲类似,随着HIV感染率的上升,结核杆菌也成为值得关注的病原菌。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头晕呕吐、抽搐、一侧肌无力、颅神经病变等。大约45%的患者伴有前额水肿、眶周蜂窝组织炎。有时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乳突根治术中偶然发现。
诊断
硬脑膜外脓肿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与临床表现,对有颅骨骨髓炎、额窦炎、中耳炎、乳突炎或颅腔邻近部位感染的患者,若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局限性头痛,局部皮肤肿胀、压痛,甚至出现脑膜刺激症状或脑部症状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对诊断有帮助,必要时行钻孔探查可确诊。
治疗
一旦确诊,往往需要紧急手术治疗,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根据脓液培养结果进行抗生素选择。对于抗生素使用疗程尚无循证医学依据,一般使用2~6周,若伴有骨髓炎,使用时间会延长。同时,依据临床表现给予对症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鼻窦开房术、乳突根治术等。
预后
神经影像学和抗生素治疗的发展大大降低了致死率,但年龄小、无并发症者预后较好;反之,脑疝形成、脑部并发症、误诊耽误治疗者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