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种病因引起肾脏排泄功能急剧恶化,体内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2002年ADQI组织(acute dialysis quality initiative)提出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概念,定义为突发的肾功能下降,不仅仅限于急性肾衰竭,是更为广泛的临床综合征。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KDIGO)发布《急性肾损伤临床实践指南》,规范了急性肾损伤的定义、分期标准。符合以下任意一条即为AKI:
①血肌酐(Scr)在48小时内增加≥0.3毫克/分升(26.5微摩/升)。
②血肌酐增加≥基础值的1.5倍,该基础值是已知或推测为发生之前7天内的。
③尿量<0.5毫升/(千克•时)持续6小时以上。分期标准见表。
分期 | 血肌酐 | 尿量 |
1期 | 基础值的1.5~1.9倍,或48小时增加≥0.3毫克/分升(≥26.5微摩/升) | <0.5毫升/(千克•时)持续6~12小时 |
2期 | 基础值的2.0~2.9倍 | <0.5毫升/(千克•时)持续≥12小时 |
3期 | 基础值的3.0倍,或肌酐升高到≥4.0毫克/分升(≥353.6微摩/升),或开始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或年龄<18岁时,eGFR下降至<35毫升/(分• 1.73米2) | <0.3毫升/(千克•时)持续≥24小时或无尿≥12小时 |
病因和分类
急性肾损伤或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包括有以下三种类型。
肾前性
指由于大出血、严重脓毒症或急性心力衰竭等病因引起急性血容量或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排血量下降,造成肾脏供血不足、有效血流灌注减少导致的急性肾衰竭。此时肾组织尚未发生器质性损害,血流灌注增加后肾功能即可恢复。
肾性
系指各种肾脏组织病变导致的急性肾衰竭。肾性急性肾衰竭按主要病变部位又可分为6种:
①肾小管性急性肾衰竭(如急性肾小管坏死)。
②肾间质性急性肾衰竭(如急性间质性肾炎)。
③肾小球性急性肾衰竭(如急进性肾炎或重症急性肾炎)。
④肾血管性急性肾衰竭(包括肾脏小血管炎,如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及韦格内肉芽肿,及肾脏微血管病如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此4种急性肾衰竭较常见。
⑤急性肾皮质坏死。
⑥急性肾乳头坏死引起的急性肾衰竭,但较少见。急性肾小管坏死约占全部急性肾衰竭病例的75%,而肾缺血与肾中毒为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主要病因。
肾缺血
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各种因素(如大出血、严重脱水及休克等)持续存在,肾脏供血无改善,即可进展成急性肾小管坏死。
肾中毒
肾毒性物质直接作用于肾小管可诱发急性肾小管坏死,这些物质包括:药物(如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磺胺及X射线造影剂等)、化学物质(如四氯化碳、乙二醇等)、重金属(如汞等)、动植物毒素(如青鱼胆、毒蕈、蛇毒及蜂毒等)及内源性毒素(如异型输血致急性溶血释放的血红蛋白、挤压伤致横纹肌溶解释放的肌红蛋白等)均可致病。
肾后性
指尿路梗阻(如结石、肿瘤或前列腺肥大所致梗阻)引起的急性肾衰竭。如能及时解除梗阻,肾功能亦可恢复。
临床表现
临床上急性肾衰竭分为少尿型和非少尿型,少尿型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病程分为以下三期。
少尿期
主要表现:
①尿量减少。出现少尿(尿量<400毫升/日)或无尿(尿量<100 毫升/日)。
②进行性氮质血症。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最终可形成尿毒症,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倦怠无力、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③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表现为全身浮肿、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
少尿期的病程长短与急性肾小管坏死严重程度相关,短者2~3天,长者持续3~4周,平均10天左右。应注意防治严重水钠潴留、高钾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否则患者可因此死亡。
多尿期
少尿期后,患者尿量就会迅速倍增,尿量>800毫升/日,甚至可达3000~5000毫升/日或更多,常持续数周至月余。多尿期后5~7日患者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才逐渐下降,因此该期早期绝不能放松对尿毒症的处理(如过早停止透析)。在整个多尿期中都需谨防脱水、低血钾及低血钠发生,否则患者也可因此死亡。
恢复期
尿量恢复正常(1500毫升/日),此期肾功能逐渐恢复,应定期复查。恢复期约需半年至一年。多数患者肾功能(包括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能完全恢复正常,但是少数病例,尤其老年重症患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肾功能障碍。
诊断及鉴别诊断
凡有明确肾中毒或肾缺血诱因,而后迅速出现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尿化验比重低(<1.015,乃至固定于1.010),有少量蛋白及有形成分(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及红、白细胞),B超双肾增大(或大小正常),即可临床诊断急性肾小管坏死。如临床诊断困难,即应及时做肾穿刺病理检查确诊。急性肾小管坏死的鉴别诊断如下:
①肾前性急性肾衰竭。可进行尿诊断指数测定(包括尿比重、尿渗透压、尿钠、尿肌酐/血肌酐、钠排泄分数及肾衰指数等测定),必要时还可做补液试验及速尿试验进行鉴别。
②肾后性急性肾衰竭。有尿路梗阻影像学证据,患者突然出现无尿,是肾后性急性肾衰竭特点,可资鉴别。
③其他肾性急性肾衰竭。包括急性肾炎及重症急性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肾脏小血管炎等,必要时可作肾穿刺病理检查判断。
治疗
针对不同病期给予不同治疗措施。
少尿期
治疗措施包括:
①控制液体入量。以“量出为入”为原则,每日入量应等于前一日显性失水量(尿、粪便、渗出液及引流液量之总和)加500毫升。
②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尤需注意防治高血钾(至少将血钾控制至6微摩/升以下)及矫正代谢性酸中毒(当二氧化碳结合率低于13微摩/升时即应补给碱性药)。
③限制蛋白入量并保证热卡。为减少体内代谢废物产生应限制蛋白入量〔非高分解型患者0.6克/(千克·日)左右〕,并保证热量〔非高分解型患者至少应达125.5千焦/(千克·日),即30千卡/(千克·日),以免营养不良发生〕。
④控制感染,积极处理感染灶,选择抗生素注意避免肾毒性并根据药代动力学调整用量。
⑤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RRT),常用方法包括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血液滤过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CRRT能连续、缓慢、等渗地清除水分及溶质,容量波动小,尤其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症患者。当出现危及生命的液体、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必须尽快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急性肾衰竭的急诊透析指征:
①无尿或少尿超过2天。
②血清肌酐>442微摩/升(5毫克/分升)。
③血清尿素氮>21微摩/升(60毫克/分升)。
④二氧化碳结合力<13微摩/升。
⑤血清钾>6.5微摩/升。
⑥有肺水肿或脑水肿先兆。
⑦尿毒症症状极重。
多尿期
初始,一周血清肌酐及尿素氮下降前,透析患者不应停止透析。多尿期防治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要正确补液(尿量<3000~4000毫升/日时,补液量应与之相等,尿量大于此数时,仅应按尿量的2/3补充),防治低血钾及低血钠。防治感染。
恢复期
定期复查肾功能,并注意加强营养、逐步恢复锻炼,以利于病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