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低相干干涉的相干门控技术分辨深度方向的信息,通过扫描得到生物组织或材料的二维或三维图像,其信号对比度源于生物组织或材料内部背向散射特性的空间差异的一种成像技术。又称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这是20世纪9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在活体上获得类似于眼组织病理切片的断层影像。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可以用于眼前节及眼底的检查、疾病的随访。
基本原理
基于迈克尔逊干涉仪、应用低相干干涉测量法进行测距和成像。光线在眼组织不同层面反射光的运行时间不同,干涉仪记录反射光的时间延迟,比较反射波与参考光波,测定反射延迟时间和反射强度,经过计算机处理,以色彩或灰度形式显示组织的断层结构影像。
时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time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TDOCT)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干涉仪中的参考镜面不断地机械移动获得组织的反射信号进行眼组织结构扫描,其图像获取速度较慢,受眼动影响大,图像分辨率低。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frequency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 FD-OCT)的工作原理是参考镜固定不动,所有不同层面反射光同步获取,通过傅里叶转换将频谱干涉图转换成包含深度信息的轴向扫描信号。频域技术使图像获取加快、分辨率提高,受眼动影响减小。常规的传统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B扫描图像,可以得到角膜或眼底的断层成像,冠状面(En-face)扫描(即C扫描)模式是经过换算得到眼底各层结构的冠状面图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是在传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扫描基础上,对流体的图像经过特殊处理显示视网膜和脉络膜各层血管形态。其中基于分频增幅去相干血管成像(split-spectrum amplitude-decorrelation angiography; SSADA)技术和采用光学微血管成像(optical microangiography; OMAG)技术的OCTA相继应用于临床。
主要包括超级发光二极管(波长820~1310纳米)、红外低相干光干涉仪、眼底摄像机、监视器、计算机图像处理显示系统、打印机等。
检查技术
检查时被检查者面向眼底摄像机,头向前固定,检查者通过监视器观察,选择扫描模式,进行扫描分析、记录、打印等。有些设备在做前节时需加装镜头。
检查及应用范围
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用于检查角膜、虹膜及前房角,后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用于检查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视网膜(包括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盘及脉络膜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脉络膜的血管形态和分布。由于设备投射角度的限制,对周边视网膜的扫描还在研制中。
检查注意事项
要求患者固视,屈光间质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