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彩色多普勒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技术、脉冲多普勒频谱分析及二维超声技术,客观检测和评价颈部动脉血管的结构、功能状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的一项检查技术。
简史
20世纪90年代,克雷文(Craven)和萨洛宁(Salonen)先后报道了超声波技术对颈动脉病变的检测应用。而霍华德(Howard)等人利用多中心研究资料证实超声波对颈动脉病变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其作为一种无创性技术检测手段,评价颈动脉血管的狭窄或闭塞情况,为临床提供依据。
检测对象及特点
最常检测的血管包括:双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 ECA)以及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等。可以清晰地显示颈动脉解剖结构,实时观察血流状态,获取频谱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为颈动脉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大量信息,同时超声具有无创伤性、可重复性和检查费用低廉等优点。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超声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与超声设备的性能以及检查人员的操作技术和经验有很大关系,为操作人员依赖性(operator-dependent)技术。
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内容
颈动脉超声观察内容包括: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观察血流充盈情况,显示斑块大小、表面及内部特性,测量血管内径,检测频谱多普勒,获取血流参数,评价超声狭窄百分比。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动脉IMT是评价动脉粥样硬化内膜损害的重要标志,内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改变;早期内膜损害表现为内膜回声不均匀,节段性增厚,回声增强;弥漫性内膜病变表现为内膜广泛性增厚,通常以1.0毫米≤IMT<1.5毫米判断为内膜增厚。颈动脉硬化斑块,测量斑块表面至血管外膜前缘距离≥1.5毫米为斑块形成;斑块形态分为规则型、不规则型和溃疡型。
声学特征分为:
①均质回声型:斑块内部回声均匀,表现为均匀的低回声、等回声或强回声;
②不均质回声型:斑块内部>20%的面积出现声学特征不一致。斑块呈弱回声或等回声多为软斑;斑块纤维化和钙化即硬斑,表现为内部回声增强,后方伴声影;斑块内有出血时,表现为内部不规则的低回声区。血栓形成时血栓的回声水平取决于血栓的发生时间。急性血栓为很低的回声,随着时间的延长,回声水平逐渐增强。
彩色多普勒显像
通常规定朝向探头的血流为红色,背向探头的血流为蓝色。可以帮助识别血管的结构和残余管径,可以帮助识别狭窄段血流信号的充盈缺损变化,识别低回声斑块、血栓形成等。正常颈动脉的彩色血流影像为单一的中心亮带红或蓝色层流,当颈动脉局部发生狭窄,血流通过狭窄管腔时,出现湍流,表现为五彩相嵌的紊乱血流,操作者可以观察到狭窄部位,准确定位多普勒取样。
多普勒频谱分析
当血管狭窄时,应分别对狭窄近段、狭窄段和狭窄远段的血流进行检测,以获取不同病变部位的多普勒分析结果。正常颈动脉多普勒频谱表现为窄带型,频窗清晰,舒张期血流位于基线上方。颈内动脉供应大脑血流,循环阻力小,阻力指数在0.6左右。颈外动脉循环阻力大,显示为高阻力型流速曲线,阻力指数在0.8左右。
按照血流动力学原理,动脉狭窄的程度与血流速度成正比。较多的研究认为,准确的判断动脉狭窄程度的血流指标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 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 EDV)和收缩期流速比值(systolic velocity ratio; SVR),即颈动脉狭窄段与狭窄远段收缩峰值流速比值(PSVICA1/PSVICA2)。此项比值,可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测量方法
管径测量法
①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实验法(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NASCET):
②颈总动脉法(common carotid artery method; CC):
③欧洲颈动脉外科实验法(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 ECST):
管径测量法有一定的缺陷,可高估或低估狭窄率。不同操作者之间测量也会有误差。
式中A:狭窄段残余管径;B:颈内动脉远段管径;C:狭窄段原始管径;D:颈总动脉管径。
面积测量法
面积测量法是超声特有的方法,对血管的评估准确率高。其基本方法为:。
式中S1:狭窄段原始管径面积;S2:残余管径面积。
对于颈动脉狭窄来说,不是所有情况下都能获得有效的狭窄前或狭窄后动脉的内径及狭窄段面积。
颈内动脉的多普勒频谱狭窄分级
①内径减少0%~50%(无血流动力学意义狭窄):收缩期峰值流速<120厘米/秒,频窗存在。
②内径减少51%~70%(中度狭窄):收缩期峰值流速>120厘米/秒,频窗消失;舒张末期流速<40厘米/秒,颈内动脉狭窄段与狭窄远段正常管腔内峰值血流速度比值(PSVICA1/PSVICA2)<2。
③内径减少71%~90%(重度狭窄):收缩期峰值流速>170厘米/秒,频窗消失;舒张末期流速>40厘米/秒,颈内动脉狭窄段与狭窄远段正常管腔内峰值血流速度比值(PSVICA1/PSVICA2)>2。
④内径减少91%~99%(极重度狭窄):收缩期峰值流速>200厘米/秒,频窗消失;舒张末期流速>100厘米/秒,颈内动脉狭窄段与狭窄远段正常管腔内峰值血流速度比值(PSVICA1/PSVICA2)>4。
⑤内径减少100%(闭塞):闭塞段内见血栓回声;闭塞段管腔内无血流信号;同侧颈总动脉舒张期无血流信号,甚至出现反向波。
超声评价动脉狭窄,应综合评估血管管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狭窄段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于轻度动脉狭窄(内径减少<50%),狭窄处峰值流速无明显改变。一般采用二维图像或彩色血流成像来判断狭窄程度,而对于中度以上的动脉狭窄(内径减少≥50%),频谱多普勒能较好地反映动脉狭窄的程度。狭窄段与狭窄远段流速之比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检测结果结合,诊断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比较,准确率达98%。PSVICA1/PSVICA2的动态变化更具特异性。为了避免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错误,应尽可能将二维图像、彩色血流成像和多普勒频谱有机地结合起来。
颈动脉狭窄分级的意义:颈内动脉狭窄>70%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支架植入术的适应证,是预防脑梗死的有效措施。
正常椎动脉内径及血流参数测值
正常椎动脉管径3~4毫米,但两侧大小可有变异,正常人群中两侧不对称者占2/3,双侧血流速度也不对称(生理不对称型一侧全程管径介于2.0~2.5毫米之间和流速低于对侧)。CDFI血流方向与CCA一致,多普勒频谱具有低阻力特征,与ICA接近,但流速明显低于ICA,椎间隙段流速≥40厘米/秒。
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
①怀疑患有颈动脉疾病时的首选检查;
②筛选和随访颈动脉狭窄病变的首要依据,并可以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③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卒中、一过性黑朦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的重要影像学检查,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
的分析及管腔狭窄程度的评定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④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或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患者随访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
⑥对于颈部血管夹层的诊断。颈动脉超声是颈部动脉夹层的影像学检查选择。可以发现急性夹层的特点包括壁间血肿以及真假腔的显示。现代超声探头甚至可以分辨出小于1毫米的较薄内膜上的小夹层;
⑦一些介入操作(如经颈内静脉中央静脉置管术)后并发症的诊断。这一操作最重要的并发症为动静脉瘘,颈部血管超声及超声造影是动静脉瘘的影像学检查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