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

心血管疾病等多种代谢危险因素(与代谢异常相关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导致的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综合征。

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MS发病的中心环节。其主要组成分为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脂代谢紊乱[甘油三酯(TG)升高、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高血压、冠心病和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综合征中的每一项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糖尿病10年内新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与冠心病者相似,心血管事件的患病率及死亡风险约为非MS者的2~3倍;有MS的非糖尿病者中发生T2DM的危险约为无MS的非糖尿病者的5倍。

流行病学

MS人群的发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上升。近年的总体患病率2.4%~35.3%,中国人群MS患病率超过14%,且中国人中腹型肥胖及脂肪分布异常更明显。MS患病率与地区、种族、性别、年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相关。国内北方、城市人群、肥胖和超重者、老龄、男性MS患病率更高。MS血管事件在西方以冠心病多见,而中国则以脑血管病更为常见。

病因与病理生理

MS的基本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主要有三种可能:
①肥胖和脂肪组织功能异常;
②胰岛素抵抗;
③一些独立危险因素的共聚遗传和环境因素都在其中发挥作用。

MS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婴儿出生时低体重是成年后产生腹型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危险因素,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脂肪因子分泌异常和低度炎症参与MS发病:许多MS患者都存在肥胖、脂肪过度堆积等。脂肪在胰岛细胞堆积可导致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脂肪在骨骼肌和肝脏中堆积可致胰岛素抵抗;肝脏脂肪过多可导致血脂异常;后者可致血栓形成和炎症状态,肥胖还可导致高血压。肥胖本身就是一种促炎症状态,肥胖者体内的炎症因子(如TNF、IL-6、CRP等)明显升高,这些炎症因子可直接干扰胰岛素的信号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和MS。持续低度炎症反应产生异常的细胞因子和急性期反应产物,激活炎症信号通路,不但可导致胰岛素抵抗、还直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全过程。

胰岛素抵抗是MS的中心环节。胰岛素抵抗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机制与MS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①2型糖尿病: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如果胰岛β细胞功能正常,可通过代偿性分泌胰岛素增多维持血糖正常;当β细胞出现功能缺陷、无法进行代偿胰岛素抵抗时,则发生2型糖尿病。
②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增加心输出量、使血管收缩及平滑肌增殖,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减少、血管收缩、肾脏重吸收钠增加。
③脂蛋白代谢异常:TG与LDL-C增加和HDL-C降低为MS血脂异常的突出特征。
④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血糖增高、LDL-C及脂肪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增多等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内皮细胞释放的NO减少、血管舒张功能降低及血管保护作用减弱,并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及vov Willebrand因子(vWF)增加。
⑤血液凝溶异常:纤维蛋白原、vWF和PAI-1增加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降低共同导致高凝状态。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MS的临床表现即它所包含的各个疾病(肥胖症、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及其并发症、伴发病的临床表现,这些疾病可同时或先后发生于同一患者。MS各个疾病的实验室及其辅助检查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血压、心电图、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尿酸、血尿素氮、肌酐、尿常规、尿蛋白等;血酶学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转肽酶等);必要时,检查血液黏稠度、血液流变学指标、胸部照片、眼底检查等。

诊断标准

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2004)基础上修订建议的MS诊断标准(具有以上三项或三项以上者可诊断为MS):
①腹部肥胖,腰围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
②血脂异常,空腹TG≥1.7毫摩/升(150毫克/分升);
③空腹血HDL-C<1.04毫摩/升(40毫克/分升);
④血压≥130/85毫米汞柱;
⑤空腹血糖FPG≥6.1毫摩/升(110毫克/分升)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升(140毫克/分升)或有糖尿病史。

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诊断必须符合:腹型肥胖(欧洲男性腰围≥94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不同种族腰围有各自的参考值);合并以下四项指标中任两项:
①血浆TG水平升高,超过150毫克/分升(1.7毫摩/升),或已服针对此种脂质异常的药物;
②血浆HDL-C水平降低,男性低于40毫克/分升(0.9毫摩/升),女性<50毫克/分升(1.1毫摩/升),或已服针对此种脂质异常的药物;
③高血压,收缩压≥130或舒张压≥85毫米汞柱,或已诊断高血压接受治疗;
④空腹血糖(FPG)升高,FPG≥100毫克/分升(5.6毫摩/升),或此前已诊断2型糖尿病。如果FPG≥100毫克/分升(5.6毫摩/升)强烈推荐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但是OGTT在诊断代谢综合征时并非必要。

治疗

所有的治疗都应围绕降低各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病)风险,主要包括有效减轻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良好的血糖控制,改善脂代谢紊乱,控制血压等。

生活方式干预
①控制饮食的能量摄入、消除肥胖,维持正常体重,提倡坚持时间较长的有氧运动,通常认为在6~12个月内通过饮食调节和运动,减轻体重的7%~10%,并尽量达到正常体重。
②低盐饮食:可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减轻胰岛素抵抗
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物(TZD)是两类常用的胰岛素增敏剂。大型临床研究的资料证实,二甲双胍干预治疗可以预防新发糖尿病(DPP研究)和心血管事件(UKPDS研究)的发生,而TZD缺乏临床研究结果以证实其具有相似的作用。

控制高血糖症
美国ADA指南和《中国糖尿病指南》均强调血糖控制,使血糖达标。选择降糖药物时,应在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减轻肥胖的同时,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为主。口服降糖药中,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类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作用,较为适用;磺脲类有增加体重的不良反应,选用时应予以考虑。有MS或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应优先选用双胍类及噻唑烷二酮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更适合于同时伴有餐后血糖升高者。

改善血脂紊乱
①贝特类:降低TG,同时轻至中度降低TC及LDL-C,升高HDL-C。常用药物有非诺贝特、苯扎贝特、吉非罗齐。
②他汀类:降低胆固醇作用较强,轻度降低TG及增加HDL-C作用。常用药物有阿妥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等。

降压治疗
宜选用不影响糖和脂肪代谢的降压药物。一般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常用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福辛普利等,而β-受体阻滞剂和噻嗪类利尿剂剂量偏大时影响糖耐量,增加胰岛素抵抗,升高TC和TG。钙离子拮抗剂宜选用长效制剂,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和硝苯地平控释片。

防治原则

主要目标是防治临床心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对已有心血管病者要预防心血管事件再发,原则上先启动生活方式干预,然后使用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注意合理饮食、适当体力活动、体育运动、减轻体重及戒烟。选用相应药物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肥胖等,并务必控制达标。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