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胃肠道黏膜向腔内凸起的良性病变。
息肉一般仅指起源于胃肠道黏膜的良性病变。但一些起源于胃肠道黏膜的恶性病变和少数起源于黏膜下层的良、恶性病变也可呈息肉样外观,需注意排除。息肉可发生于食管、胃、小肠和大肠;大小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一般息肉越大恶变风险越高;可单发也可多发,多发息肉十余个或数十个以上时则称为息肉病。根据息肉高度与底部比例,在形态上大致可分成广基(底部显著大于高度)、有蒂(底部显著小于高度)和亚蒂(底部小于高度)三类。息肉在组织病理学上的分类尚未完全统一,一般分为炎症性、增生性、错构瘤性和腺瘤性。腺瘤性息肉又可分成管状息肉、管状-绒毛和绒毛状息肉。炎症性和增生性息肉的恶变风险很低,错构瘤息肉有一定恶变风险,但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有上皮内瘤变的绒毛状息肉恶变风险高。胃肠道息肉可散发于人群,也可按遗传规律发生于一些家族成员,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肠道炎症性和增生性息肉多继发于胃肠道黏膜慢性炎症,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息肉和炎症性肠病的肠息肉。遗传性息肉病与一些基因的突变相关,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临床表现
取决于息肉发生部位、大小、数量多少和是否属遗传性息肉病。多数患者无症状。胃肠道广泛息肉、息肉大时可有慢性腹泻、消化道出血和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
诊断
主要依赖内镜检查,息肉病理检查可区分息肉性质。
治疗
取决于息肉性质、大小和数量。多数息肉可在内镜下行烧灼、圈套等方法切除。
《胃肠道息肉》有1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