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使人群或实验动物群体中恶性肿瘤(简称癌症)发病率显著增加的外源性物质或因素。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物理性致癌因素
包括热、机械、紫外线、放射线等长期慢性刺激。如食管癌患者存在长期吃过热、过硬食物的不良生活习惯;舌癌常发生在龋齿、断齿或不合适的假牙长期摩擦之处;胆囊结石常合并胆囊癌;用钝刀剃头经常刺激头皮发生头皮癌;多胎多产引起子宫颈裂伤导致宫颈癌;阴囊挫伤可致睾丸肿瘤;不少骨肉瘤和乳腺癌患者也有外伤史;长期大量接触X线或紫外线照射(长期暴晒)可使皮肤发生鳞状细胞癌。
化学性致癌因素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有可能引起肿瘤。化学元素铬可致肺癌;镍可致肺癌、鼻咽癌;长期接触砷可引起皮肤癌和肝癌;镉可致前列腺癌;其他如铅、铁、锌、硫、钼等也可引起肿瘤。煤烟灰和煤焦油中含有环状碳氢化合物,这类物质具有致癌作用,其中最常见的化学性致癌物为3,4-苯并芘。扫烟囱的工人易患阴囊癌,煤焦油易导致皮肤癌。亚硝胺能诱发多种癌症,它可存在于饮水和食物中,其含量高的地方往往食管癌的发病率也高。亚硝基胍可使绝大多数实验动物发生胃癌,结肠癌的发病也与亚硝胺的存在有关。
生物性致癌因素
病毒是重要的生物性致癌因素。在人类肿瘤方面,已从非洲儿童淋巴瘤和一些鼻咽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分离出一种疱疹样病毒(EB病毒),从乳腺癌、白血病、宫颈癌、恶性黑色素瘤和某些肉瘤中也发现了类病毒颗粒。免疫学的研究也证实不少肿瘤患者血清中有抗病毒抗体。这些都说明病毒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认为病毒是机体内潜伏的致癌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潜伏因素被激活,就可能诱发肿瘤。一些粮食、食物和蔬菜中可能含有霉菌,如黄曲霉菌、镰刀菌、交链孢属真菌和杂色曲霉菌等,其中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有较强的致癌作用。据调查,肝癌发病率高的地区,食物中黄曲霉菌含量较高,说明黄曲霉菌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动物实验也证明含黄曲霉菌的谷物可诱发肝癌和胃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