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粒子植入组织内照射治疗术

通过影像学引导技术(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介入X射线造影系统〔DSA〕等)将微型放射性籽源植入肿瘤组织内或受肿瘤侵犯的组织中,持续发出低能X射线或γ射线,通过持续辐射作用,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并治疗肿瘤的技术。

 用于组织间放疗的放射源有多种,如钯-103(103Pd)、铱-192(192Ir)、钇-90(90Y)、碘-125(125I)等。125I放射源半衰期较长,发出的纯γ射线有很强的生物学杀伤效应,而且在局部产生处方剂量后,于外周组织中迅速衰减,有利于杀伤肿瘤细胞而保护正常组织,因此,125I粒子是临床最常用的放射性粒子。2002年经中国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临床引进和应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发展颇为迅速,已用于治疗多种原发性肿瘤和转移瘤,如前列腺癌、脑肿瘤、肺癌、头颈部肿瘤、胰腺癌、肝癌等。而且,随着介入技术及器材的发展,将放射性粒子与导管、支架等联合,放射性粒子植入可以完成对食管癌、胆管瘤、门静脉瘤栓等传统穿刺治疗不能完成的任务,显著扩展了该技术的应用范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