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

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患者及白喉带菌者,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物品或食物传播,偶经破损皮肤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患病后或进行预防接种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该病见于世界各地,散发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人口拥挤、卫生条件差地区易发生流行。

病理

白喉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其分泌的外毒素是主要致病物质,可引起细胞坏死、纤维蛋白渗出。白喉杆菌对冷冻、干燥等环境抵抗力强,对湿热环境及化学消毒剂敏感,其外毒素经处理成为类毒素可用于预防接种或制备抗毒素血清。

临床表现

潜伏期1~7天,多为2~4天。按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及其他部位白喉。

咽白喉
较常见,约占发患者数的80%。有发热、咽痛、乏力症状及病变部位假膜形成,假膜呈灰白色,边缘整齐,与黏膜下组织紧密粘连,不易擦去。按病情轻重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①轻型。症状较轻,体温37.3~38.0℃,扁桃体可形成点状或片状假膜。
②普通型。咽痛、乏力较明显,体温38.1~39.0℃,双侧扁桃体肿大,其上可见大片灰白色假膜,不易剥离,强行剥离则易出血。
③重型。全身中毒症状严重,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脉细速,体温常超过39℃,多并发中毒性心肌炎和(或)周围神经麻痹。两侧扁桃体明显肿大,假膜扩散至悬雍垂、软腭、咽后壁,甚至口腔黏膜,假膜颜色污秽,伴有口臭。
④极重型。起病急,假膜范围更广泛,咽部高度肿胀,或有坏死、溃疡形成;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伴颈部软组织肿胀呈“牛颈”状,全身中毒症状极重,患者体温可达40℃,烦躁不安、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可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等危重心肌炎症状。

喉白喉
多由咽白喉扩散所致,亦可为原发性。多见于1~5岁小儿。病初为发热、声音嘶哑、咳嗽呈犬吠样,喉部有假膜、水肿和痉挛,假膜有时可伸展至气管和支气管。假膜脱落易引起上呼吸道阻塞症状,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鼻白喉
较少见,多从咽白喉蔓延所致,患者多为婴幼儿。单纯鼻前庭白喉病变范围小,假膜可发生于一侧或双侧,鼻前庭皮肤发红、糜烂及结痂。主要症状为鼻堵,流出血性浆液性分泌物,婴幼儿患者常出现哺乳障碍、张口呼吸、睡眠不安等。

耳白喉
极少见,多发生于1~6岁幼儿,表现为剧烈耳痛,鼓膜穿孔后流出脓血性分泌物或污秽假膜样分泌物,有臭味。

其他部位白喉
常表现为局部皮肤或黏膜假膜形成,全身症状较轻。伤口、眼结膜、口腔、食管、外阴等部位均可发生,多继发于咽白喉。

并发症

包括:
①中毒性心肌炎。为本病最常见并发症,多见于重型、极重型白喉,是白喉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多发生于病期第2~3周,患者表现衰弱、面色苍白、烦躁、心率快或慢、心律不齐、浮肿、肝肿大等。心电图可见异常。
②周围神经麻痹,常发生于病期第3~4周,以软腭麻痹多见,表现为言语不清,进食呛咳;其次为眼肌瘫痪,表现为斜视,眼睑下垂,瞳孔扩大等。有时可发生面神经麻痹,表现为口角歪斜。亦可出现肋间肌及膈肌麻痹引起呼吸困难。一般数周内恢复,后遗症少见。
③支气管肺炎。多见于幼儿,有发热、咳嗽、肺部湿啰音、呼吸困难等症状。
④其他化脓性感染。白喉可引起其他细菌感染,导致颈淋巴结炎、中耳炎、败血症等。

诊断

有与白喉患者接触史,典型的临床病史,咽、喉或鼻部有假膜,且假膜涂片发现白喉杆菌样细菌者可初步做出临床诊断。若培养有白喉杆菌即可确诊。

治疗

应严格卧床2~6周,并注意保持口腔卫生。药物治疗以抗毒素为主,应早期、足量应用。抗菌药物可抑制白喉杆菌生长,首选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疗程7~10天。有严重并发症者应予以相应治疗。

预防

患者应严格隔离至临床治愈,分泌物及所用物品应严格消毒。新生儿3月后注射“百白破”三联疫苗,预防效果良好。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