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均令虎渡江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
九江多虎,百姓苦之,前将募民捕取,武吏以除赋课,郡境界皆设陷穽。后太守宋均到,乃移记属县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渊,物性之所托。故江、淮之间有猛兽,犹江北之有鸡豚。今数为民害者,咎在贪残居职使然。而反逐捕,非政之本也。坏槛穽,勿复课录,退贪残,进忠良。”后虎悉东渡江,不为民害。
——
谨按:《尚书》:“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擒纣于牧野。”言猛怒如虎之奔赴也。《诗》美南仲“阚如哮虎”。《易》称:“大人虎变,其文炳。”“君子豹变,其文蔚。”《传》曰:“山有猛虎,草木茂长。”故天之所生,备物致用,非以伤人也。然时为害者,乃其政使然也。今均思求其政,举清黜浊,神明报应,宜不为灾。江渡七里,上下随流,近有二十馀。虎山栖穴处,毛鬣,岂能犯阳侯、凌涛濑而横厉哉!俚语:“狐欲渡河,无奈尾何。”舟人楫棹,犹尚畏怖,不敢迎上,与之周旋。云悉东渡,谁指见者?尧、舜钦明在上,稷、契允懿于下。当此时也,宁复有虎耶?若均登据三事,德被四海,虎岂可抱负相随,乃至鬼方绝域之地乎!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