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因服用某药物引起的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减少(低于2.0×109个/升)为特征的血液疾病。常易伴发各种形式的细菌和/或真菌感染,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病因
可分为可预见的和特发的两种类型。前者主要通过抑制骨髓细胞/造血微环境、抑制蛋白合成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使用后可以发生可预见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主要包括抗肿瘤药物、抗病毒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后者主要通过免疫介导的中性粒细胞破坏导致中性粒细胞数目减少,使用后无法预见是否一定会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主要包括奥氮平、硫代酰胺、柳氮磺胺吡啶等。两种作用在某些药物中也可能同时存在。
发病机制
有以下两种:
①药物直接对骨髓造血前体细胞/造血微环境的破坏,抑制蛋白合成。代表药物为抗肿瘤药,而丙戊酸、卡马西平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剂量加大时也有类似作用。
②药物作为半抗原诱导抗体形成和补体激活或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结合到中性粒细胞表面。前者代表药物为青霉素、丙硫氧嘧啶、金制剂,后者代表药物为奎宁。
诊断
主要依据实验室检查白细胞的计数和分类,并详细询问家族史、服药史、接触物理、化学因素史等,并作骨髓检查可明确病因诊断。
治疗
治疗措施包括:
①病因治疗。积极控制原发病及停用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
②控制感染。入无菌室,以多种抗生素控制感染。
③促粒细胞生成药物应用。粒细胞或粒-巨噬稀薄集落刺激因子,为最有效的、直接促进粒细胞生成的药物,多在连续用药1~2周后粒细胞显著上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