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由于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引起的遗传性血液病。又称异常血红蛋白病、珠蛋白肽链合成速率异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海洋性贫血。临床表现为溶血性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或因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增高或减低引起组织缺氧或代偿性红细胞增多所致紫绀。
血红蛋白结构和类型
血红蛋白是一种结合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所构成。血红素由原卟啉与亚铁原子组成,每一个珠蛋白分子均有二对肽链,其中一对是α链,含较多组氨酸,其中α87位的组氨酸与血红素铁结合,在运氧中具重要生理作用。另一对是非α链,有β、γ、δ、ξ及ε5种。每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相连接,构成一个血红蛋白单体。人体的血红蛋白是由二对(4条)血红蛋白单体聚合而成的四聚体。
正常人出生后有三种血红蛋白:
①血红蛋白A(HbA),是由一对α链和一对β链组成(α2β2),为正常人主要的血红蛋白,占血红蛋白总量的95%以上。出生时占10%~40%,出生6个月后即达成人水平。
②血红蛋白A2(HbA2),是由一对α链和一对δ链组成(α2δ2)。自出生6~12个月起,占血红蛋白的2%~3%。
③胎儿血红蛋白(HbF)是由一对α链和一对γ链组成(α2γ2),在出生时占体内血红蛋白的70%~90%,至出生后6个月,含量降至血红蛋白总量的1%左右。
血红蛋白的不同肽链是由不同的遗传基因所控制的,α链基因位于第16号染色体,β、δ、γ链基因则位于第11号染色体,呈连锁关系。α珠蛋白基因的缺失或缺陷,会导致α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称为α海洋性贫血。β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β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则称为β海洋性贫血。珠蛋白基因突变致肽链的单个或多个氨基酸替代或缺如,导致珠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称为异常血红蛋白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1.5亿人携带血红蛋白病基因,并且已将血红蛋白病列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6种常见病之一。异常血红蛋白病在中国境内以云南、贵州、广西、新疆等地发病率较高。海洋性贫血则多发于华南及西南地区。
血红蛋白的分子遗传变化,可大致归纳为以下5类:
①单个碱基替代。
②终止密码的突变。
③移码突变。
④密码子缺失或插入。
⑤融合基因形成等。
诊断
本病分布因地区、民族而异,应详细询问患者籍贯和民族,临床症状有无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生长发育迟缓、紫绀、红细胞增多等;家系中有无同样病史患者。实验室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周围红细胞形态及红细胞脆性试验等检查。如上述检查提示有血红蛋白病的可能,应对患者及其家系作下列有关实验室检查,进一步确诊。
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建立基因诊断技术,可对血红蛋白病等进行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
①常用的基因诊断方法为抽提全血、羊水细胞、绒毛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等作DNA点杂交,适用于诊断基因缺失的遗传病。
②限制性内切酶酶谱法,适用于诊断因基因突变改变了限制酶切位点或DNA缺失而改变酶解片段大小长短的遗传病。
③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RFLP),RFLP按照孟德尔方式遗传,如果某种遗传病基因与特异的RFLP紧密相连,即可将这一多态性片段作为“遗传标记”,并通过RFLP连锁分析推测该家庭成员和胎儿是否携带遗传病基因。
④寡核苷酸杂交是一种直接基因诊断技术,对于基因突变部位的碱基序列已查明的遗传病,均可以直接检测并鉴定其突变的基因。
⑤聚合酶链反应(PCR)DNA体外扩增,此种高效DNA分析技术可直接通过PCR产物电泳分析进行基因诊断,适用于诊断基因缺失或部分DNA缺失的遗传病。对非缺失型突变基因可结合限制酶切位点改变。
治疗
尚无根治方法。对患者家系及本病高发的地区,应做好血红蛋白病的普查,遗传咨询和婚前检查。必要时可进行产前诊断,做好优生工作,防止或避免严重型血红蛋白病患儿的出生。对重型患者可给予超量输血,并使用铁螯合剂,减少含铁血黄素沉着。脾功能亢进时,可切除脾。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