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个体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的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多脏器、多系统受损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与遗传、环境和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糖尿病是十分常见的衰老相关疾病或老年慢性病。由于长期的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代谢紊乱,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损害及功能减退、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
病因与发病机制
老年糖尿病类型主要是2型,少数是1型,二者都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基因遗传性复杂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异质性。总的来说,影响胰岛素抵抗(IR)和/或胰岛细胞分泌功能两个环节,达到一定程度均可导致糖尿病。除上述两种类型外,个别老年糖尿病的病因是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胰高糖素瘤等),严重的肝脏或胰腺疾病以及药物(如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等)因素等。
临床表现
新诊断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大多无典型“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症状,常因健康查体,感染,出现相关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牙周病和皮肤病变等),手术,心脑血管病发作或者其他各种疾病就诊化验,才被发现患有糖尿病。老年糖尿病患者可出现多汗、腹泻、便秘、尿潴留、肢体麻木、皮肤瘙痒、肌肉乏力酸痛、肩关节痛、性功能减退、认知功能降低,还可出现抑郁焦虑症等。常并发各种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泌尿系统、胆囊炎和皮肤感染(包括细菌、真菌感染),甚至易感染肺结核。老年糖尿病并发白内障和视网膜病变高发且失明率高;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下肢动脉等)患病率高,发病更早,进展更快。此外,还易于出现低血糖,尤其是饮食控制过严、肝肾功能不全、衰弱、痴呆和(或)使用胰岛素、长效促胰岛素分泌剂时。老年人低血糖时,常常缺乏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心悸、出汗等),且对低血糖的代偿功能减退,加上对低血糖的认知不足,往往导致得不到及时诊治,直至发展为低血糖昏迷,并且容易引起跌倒、骨折,甚至引起心脑血管事件。反复发作低血糖可促进痴呆的发生。
诊断
尚无公认的老年人特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中国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1999)提出的诊断和分类标准,要点如下:
①糖尿病诊断是基于空腹血糖(FPG)、任意时间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2hPG)。
②用于糖尿病临床诊断的血糖,推荐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的静脉血浆葡萄糖;空腹指至少8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任意时间指一日内任何时间,无论上一次何时进餐及食物摄入量多少;糖尿病症状指多尿、烦渴多饮、多食和难于解释的体重减轻。
③FPG为3.9~6.0毫摩尔/升为正常,6.1~6.9毫摩尔/升为空腹血糖受损(IFG),≥7.0毫摩尔/升应考虑糖尿病;OGTT中2hPG<7.0毫摩尔/升为正常糖耐量,7.8~11.0毫摩尔/升为糖耐量低减(IGT);2hPG≥11.1毫摩尔/升应考虑糖尿病。
④对于无糖尿病症状、仅一次血糖值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必须在另一天复查核实而确定诊断;如复查结果未达到糖尿病诊断,应定期复查。IFG或IGT的诊断应根据3个月内的两次OGTT结果,用其平均值来判断。严重疾病或应激情况下,可发生应激性高血糖,但这种代谢紊乱常为暂时性和自限性,因此在应激时,不能根据此时的血糖诊断糖尿病,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才能明确其糖代谢状况。
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能稳定和可靠地反映患者8~12周内平均血糖水平,但由于中国有关HbA1c诊断糖尿病切点的相关资料尚不足,故在中国尚不推荐采用HbA1c诊断糖尿病。
治疗要点
仍缺乏病因治疗。老年糖尿病治疗的目标是通过控制高血糖和相关代谢紊乱,消除糖尿病症状和防止出现急性严重代谢紊乱;远期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维持良好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老年2型糖尿病管理全球指南,糖尿病综合管理“五驾马车”同样适合老年患者,即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老年综合评估后选择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达标时应及时应用降糖药物治疗。老年糖尿病群需要使用安全性高的降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