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破坏;导致肺弹性下降、肺泡-动脉血氧交换受损,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
原义为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肺脏退行性改变,是老年肺脏的生理性改变之一;典型的特征是由于支撑组织缺失导致的肺泡腔扩张,不伴有炎症或肺泡壁结构的破坏;用以描述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COPD)的老年人的肺结构改变。其原因可能是衰老本身,后者被认为是一种趋化炎症的状态,伴有免疫系统调节功能的失常。然而,衰老既可以引起生理性改变,亦可导致病理性改变,如慢阻肺;而仅出现肺气肿、无炎症无结构破坏的病因,并非只有老年肺气肿,遗传性1-抗胰蛋白酶缺乏(1-AT)等也可以同样表现。因此,原义老年肺气肿的概念相对模糊,其使用逐渐减少。呼吸学界提及的“肺气肿”“老年人肺气肿”,较为广泛一致地与老年人的慢阻肺相关联;其一是因为该类肺气肿是慢阻肺的两种主要类型之一,其二是慢阻肺在老年人群中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住院率、高病死率,对健康及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
病理及分类
肉眼可见肺体积显著膨大,边缘钝圆,表面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大疱,肺脏弹性回缩较差。镜下可见终末细支气管以远肺组织扩张,肺泡壁变薄,肺泡间隔变窄或断裂,肺泡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囊腔,肺毛细血管明显减少。细小支气管壁病变与慢支相同。按其累及二级肺小叶的部位可分为3类:
①小叶中央型,特点是囊状扩张的呼吸性细支气管位于二级肺小叶的中央区。
②全小叶型,特点是气肿囊腔较小,遍布于二级肺小叶内,均匀影响全部肺泡,在肺下部明显。
③混合型,有时小叶中央型与全小叶型肺气肿同时存在于一个肺叶,即称混合型肺气肿。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不清,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导致的。环境因素如吸烟、呼吸道感染、大气污染、职业性粉尘和有害气体的长期吸入均可参与发病,其中吸烟是已知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多种机体内因也可参与发病。发病机制也尚未完全阐明。蛋白酶与抗蛋白酶失衡学说受到重视。环境因素和感染可通过蛋白酶与抗蛋白酶失衡促进肺气肿的发生。遗传因素如1-抗胰蛋白酶缺乏也可导致肺气肿的发生。
临床症状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典型症状是劳力性气促,以及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
诊断
根据存在环境因素或遗传因素,典型的劳力性气促,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见小叶中央型、全小叶型或混合型肺气肿的改变。肺功能检查可见功能残气量、残气量和肺总量都增高,残气量与肺总量的比值增大(>40%),弥散功能下降。
治疗
对于已经形成的肺气肿病变尚无治疗方法可以使其逆转,各种治疗的目的在于延缓肺气肿病变的发展。早期无明显症状的患者,治疗重点在于避免致病因素,适当锻炼,增强体质。肺减容手术可能缓解症状。对于有慢支症状或诊断慢阻肺者,按慢支或慢阻肺治疗。
预防
主要措施包括戒烟、避免长期接触环境有害气体因素,预防感染、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等。
转归预后
与病情的程度及合理治疗有关,个体间生存年限的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