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切开术

将球囊切开造成永久性瘘管的手术。用于顽固性梅尼埃病的外科治疗措施之一。

简史

1964年,I.A.菲克提出球囊切开术的概念,用于治疗梅尼埃病。其他学者如美国耳科医生W.F.豪斯及D.T.R.科迪则认为瘘管的形成不仅能阻止眩晕发作还能缓解听力下降。舒克内希特认为永久的瘘管形成是眩晕改善的条件之一。

基于以上推论,学者们设计了多种手术方式来缓解头晕及保留听力。豪斯等报道了术后出现听力下降。1968年科迪进行了改进,通过在镫骨底板放置大头钉来完成该手术。1982年舒克内希特报告采用耳蜗-球囊造瘘术治疗梅尼埃病获得了明显效果。

手术原理

梅尼埃病是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改变,颞骨切片镜检发现蜗管明显扩张,球囊膨大,前庭膜向前庭阶膨隆,甚至接触到蜗管骨壁,椭圆囊也膨胀,主要在与半规管壶腹连接处,前庭膜可胀破。前庭终末器官物理条件平衡紊乱会造成眩晕是由于瘘管形成后淋巴液流出及膜迷路结构的破坏。瘘管形成和梅尼埃病的缓解关系无法明确证实。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梅尼埃病患者疝形成和瘘管的颞骨研究意识到该损伤能够缓解症状并努力通过手术来达到这种损伤。成功地完成球囊切开术并不仅仅是在球囊上穿孔,更重要的是做出正确的诊断和选择并且熟悉前庭窗的解剖结构,特别是镫骨底板、椭圆囊、球囊及蜗管之间的关系。理论上来讲,其眩晕控制效果确切,不损伤听力功能。球囊切开术的创伤小,且并不影响患者的后期治疗,因此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手术适应证主要适用于年龄50岁以下,且伴有低频感音神经性聋。若存在高频听力下降,则提示存在永久性损伤,不适用球囊切开手术;时机尽量选择在眩晕发作期间,且认为该时期是积水较多、容易进行手术的时机;镫骨底板下开窗且能直接看到球囊才能进行切开术。

评价

球囊切开术是用于治疗梅尼埃病的一种手术方式,也是早期用于治疗梅尼埃病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随着内淋巴囊手术、半规管阻塞手术等手术方式的出现和不断改进,现在逐渐被一些新型手术方式所代替。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