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重者炎症深达乳突骨质。本病较为常见,以耳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主要特点,严重时可引起颅内、颅外的并发症。
病因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的病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急性炎症迁延不愈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得彻底的治疗,或治疗延误,病变迁延至慢性,此为较为常见的原因。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能力低下。急性传染病,合并有慢性病,或营养不良及贫血等患者,特别是婴幼儿,中耳免疫力低下,使急性中耳炎易演变为慢性。
邻近器官病变
鼻部或咽部的慢性病变,如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等反复发作是导致中耳炎长期不愈的原因。
鼓膜置管
鼓膜置管后遗留鼓膜穿孔长期不愈,亦可经外耳道反复感染而引发本病。
咽鼓管功能异常
咽鼓管功能异常,导致乳突气化不良,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乳突气化不良者居多,但确切关系尚不清楚。
临床表现
耳溢液
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脓量多少不等,急性感染时流脓发作或脓液增多。脓液性质或为黏液性、黏液脓性或为纯脓,长期不清理可有臭味。炎症急性发作期或肉芽、息肉等受到外伤时可有血性分泌物。
听力下降
患耳可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听力下降的程度与鼓膜穿孔的大小、位置、听骨链的损伤程度,以及迷路破坏与否有关。
耳鸣
部分患者有耳鸣,多与内耳受损有关。部分患者的耳鸣与鼓膜穿孔有关,在将穿孔贴补后耳鸣可消失。
眩晕
一般慢性中耳炎患者较少出现眩晕症状,当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出现迷路破坏时,患者可出现剧烈眩晕。
诊断
根据病史、鼓膜穿孔及鼓室情况,结合颞骨CT影像综合分析,判断病变性质及范围,作以诊断。
鼓膜穿孔
鼓膜穿孔是最常见的体征,可分为中央型和边缘型两种。前者指穿孔的四周均有残余鼓膜环绕,不论穿孔位于鼓膜的中央或周边;后者指穿孔的边缘已达鼓沟,该处无残余鼓膜。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鼓膜穿孔一般均位于紧张部,个别大的穿孔可延及松弛部。不同部位的穿孔,往往与中耳炎的形成机制有一定关系。
听力学检查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传导性、混合性或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影像学检查
颞骨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评价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变性质及范围的有效工具。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乳突的气化程度、听小骨的状态,中耳的各个部位及病变的范围。
治疗
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通畅引流、清除病灶、恢复听力、消除病因。
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引起中耳炎的上呼吸道的病灶性疾病。
药物治疗
根据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轻者耳道局部用药,抗生素溶液或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混合液滴耳。如合并全身症状,需全身应用抗生素。
手术治疗
中耳有肉芽或息肉,或耳镜下虽未见明显肉芽或息肉,而经正规药物治疗无效,CT示乳突、上鼓室等有病变者,应行鼓室成形术、改良乳突根治术、乳突根治术。中耳炎症已完全吸收,遗留鼓膜紧张部中央性穿孔者,可行单纯鼓室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