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或生活环境中,急性或慢性暴露砷化物后引起的一系列毒性效应。
砷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地层中砷化物的溶解可引起地下水中砷浓度升高。地下水高砷在世界各地都可见到,尤其是孟加拉国、印度、中国以及某些南美国家的一些地区。海产品中的砷含量较高,但其大多数以毒性较小的有机复合物形式存在。人为环境砷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金属冶炼以及煤炭燃烧。职业性砷暴露主要发生在金属冶炼,合金、木材、杀虫剂、玻璃以及油漆和涂料的生产过程中。
砷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接触进入体内。无机砷在肝脏经甲基化后主要代谢为二甲胂酸,后者主要经肾脏排出体外。当砷的摄入量超过排泄量时,就会在肺、肾、脾、骨骼等器官,特别是毛发、指甲中蓄积。三价砷在体内的蓄积性和毒性较五价砷大。
砷中毒的类型根据暴露时间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①急性中毒:常见于服毒自杀或误食砷化物,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因脱水引起休克,因呼吸及血管中枢麻痹而死亡。
②亚急性中毒:典型是1955年在日本发生的森永奶粉事件。由于该公司生产的奶粉在制造过程中混入了无机砷化物,致使12131名婴幼儿中毒,其中130人死亡。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大,发热等。追踪观察还发现,患儿中癫痫及大脑发育迟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婴幼儿。英国曼彻斯特市发生的啤酒中混入砷的事件造成6000多人中毒,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带状疱疹以及神经系统症状。
③慢性中毒:发生原因可分为职业性、环境污染性和地球化学性。
A.职业性慢性中毒:主要由呼吸道吸入所致。
B.环境污染性所致的慢性中毒:一般涉及多种暴露途径。例如中国湖南石门雄黄矿在开采过程中污染周围大气、水和土壤,日本四大公害之一的宫崎县土吕久地区砷废矿对环境的污染等。
C.地球化学性污染性所致的慢性中毒:主要分为饮水型和燃煤型两种污染类型。例如:智利、墨西哥、阿根廷、孟加拉国、印度等国以及中国的台湾、新疆、内蒙古、山西等地饮用水中砷含量过高;中国的贵州、四川、陕西、河南等地煤砷含量较高以及使用无烟囱的敞开式燃烧炉灶所致的室内空气和食物砷污染。慢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除一般的神经衰弱症候群外,还有皮肤色素异常、皮肤过度角化、多发性末梢神经炎、支气管肺部疾患以及末梢血管循环障碍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无机砷暴露与皮肤癌、肺癌和膀胱癌的发生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并与肝癌等内脏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急性和慢性砷中毒的处理原则:首先是脱离砷的暴露环境。急性中毒可使用二巯基丙磺酸钠、二巯基丁二酸钠驱砷,有较好的效果。慢性中毒除采用驱砷措施外,还应结合病情进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