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年龄较大的儿童青少年的经常性行为越轨现象。常见的不良行为包括:说谎、偷窃、逃学、离家外出、嗜烟酗酒、过早发生性行为、拉帮结派、惹是生非、聚众赌博、打架斗殴等。
病因
儿童品行障碍的发生,是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易感的基础上,加上家庭和社会环境不良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处理人际关系的情况,分成社会化型和社会化不足型;每型又分为攻击性与非攻击性。
诊断
起始于儿童期,表现为明显的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以及反社会性或攻击性行为;社会适应困难或不良,与年龄发展水平明显不一致;症状持续六个月以上;排除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其他疾病。也有国家使用一些评价量表进行识别和评价,例如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儿童行为量表(ECBI)等。
影响因素
主要分为内在因素(生理、心理)和外在因素(家庭、学校、社会)两大类。生理因素主要和基因、遗传有关;心理因素如特殊心理疾病等;家庭因素如家庭环境、父母职业以及文化程度等;学校因素如学校校风、教育方式、同伴关系等;社会因素如社会风气、大众传媒的影响等。
流行现状
儿童品行障碍的发病率在国外报道为4%~13%。中国尚缺乏全国流行病学调查。向孟泽等人在四川省四个地区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品行障碍的患病率为2.9%~13.6%,7~8岁为患病的高峰,男生高于女生,比例约为6比1。罗学荣等对湖南省6911名7~16岁儿童的流行学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为1.45%。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以13岁儿童患病最高,68%的品行障碍儿童合并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
防治
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是关键,家庭环境的熏陶、家长的榜样作用及科学的教育方法能有效改善儿童的品行问题。采取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相结合的方式,多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尚无治疗本病的特效药物,可以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