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体内维生素D缺乏引起以钙、磷代谢紊乱和骨骼钙化障碍为临床特征的慢性营养缺乏病。好发于3月龄~2岁的婴幼儿。本病发病缓慢,除了骨骼病变,还可累及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多组织器官系统,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及健康会产生较大危害。
病因
◎维生素D来源减少
维生素D有两个来源:
①经由日光中波长290~320纳米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基底层内贮存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胆固化醇,即维生素D3,是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地域、季节、养育方式等可影响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如北纬35°以上,冬季日照短,紫外线弱,婴幼儿缺乏户外活动,或户外活动时过度的阳光隔绝(如衣物覆盖)及高指数防晒霜的使用等。
②从食物中摄入维生素D,但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少,来源有限,如乳类(包括人乳及牛、羊乳)、禽蛋黄、肉类等含量甚微,而谷类、蔬菜、水果几乎不含维生素D。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强化维生素D食物或补充维生素D制剂等,均可导致维生素D缺乏。
◎生长速度快,需求量增加
如早产及双胎婴儿出生后生长速率快,需求的维生素D多,且体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容易发生佝偻病。
◎疾病影响
慢性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和肝、胰腺、肾疾患均可影响维生素D及钙、磷的代谢。糖皮质激素有对抗维生素D对钙的转运的作用。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
发病机制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可以看作机体为维持血钙水平而对骨骼造成的损害。长期严重维生素D缺乏造成肠道吸收钙、磷减少和低钙血症,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增加以动员骨钙释放,使得血清钙浓度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但肾小管重吸收磷同时受到抑制,继发机体严重钙、磷代谢失调,特别是严重的低磷血症。血液中钙磷乘积降低(<40),导致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成骨细胞代偿性增生,骨骺端骨样组织堆积,形成方颅(“方盒样”头型)、肋骨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扪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手镯”和“足镯”(手腕、足踝部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等骨骼畸形。维生素D缺乏还可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临床出现一系列佝偻病症状和血生化改变。
临床表现
由于不同年龄的骨骼生长速度不同,所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骨骼的临床表现因年龄而异。
◎初期(早期)
多见于6月龄内婴儿。多有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多汗,特别是在吃奶和哭闹时,但这些并非佝偻病的特异症状,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的参考。此期骨骼改变不明显,可有病理性颅骨软化。
◎活动期(激期)
早期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未经治疗,继续加重,出现PTH功能亢进和钙、磷代谢失常的典型骨骼改变。6月龄内婴儿的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前囟边较软,颅骨薄。检查者用双手固定婴儿头部,指尖稍用力压迫枕骨或顶骨的后部,可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6月龄后,尽管病情仍在进展,但颅骨软化消失。额骨和顶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渐增厚,至7~8月龄时,变成方颅,头围也较正常增大。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触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即肋骨串珠,也称佝偻病串珠。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手、足镯。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临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软骨沟或赫氏沟。注意小婴儿漏斗胸主要由先天性畸形引起,不属于佝偻病的体征范畴。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小儿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双下肢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的膝内翻(O型腿)或膝外翻(X型腿)等体征。严重的佝偻病儿,偶受外伤,即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常不易引起注意。另外严重低血磷使肌肉糖代谢障碍,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和肌力减弱。
◎恢复期
以上任何期经日光照射或维生素D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
◎后遗症期
经治疗或自然恢复,症状消失,骨骼改变不再进展,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见于3岁以后的儿童。
诊断
◎血生化改变
初期,血钙、血磷正常或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血25-(OH)D3降低。激期,血钙稍低,血磷降低显著,碱性磷酸酶增高,血25-(OH)D3显著降低。恢复期,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和血25-(OH)D3逐渐恢复正常。后遗症期,血生化检查基本正常。
◎X线片改变
初期,可无异常或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干骺端稍增宽。激期,可见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干骺端增宽或杯口状,边缘不整齐呈云絮状、毛刷状,骨骺软骨加宽。恢复期,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加厚。后遗症期,骨骼干骺端病变消失,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表现。
◎综合诊断
依据病史、年龄特点、临床症状、体征,结合血生化检查及X线改变做出最终诊断。血25-(OH)D3降低及骨骼X线改变是诊断的“金标准”。血清25-(OH)D3正常值为50~250纳摩尔/升(20~100纳克/毫升);37.5~50.0纳摩尔/升(15~20纳克/毫升)范围为维生素D不足(出现相关健康问题);<37.5纳摩尔/升(15纳克/毫升)为维生素D缺乏(出现临床症状);<12.5纳摩尔/升(5纳克/毫升)为维生素D严重缺乏。在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中,也可根据临床表现和X线结果作出诊断;但治疗效果欠佳时,应考虑到其他疾病所致佝偻病的可能性,如家族性低磷性或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等,应及早转诊上级医院诊治。
预防
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婴幼儿为重点对象并持续到青春期。
◎胎儿期的预防
①孕妇应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②摄入富含维生素D和钙丰富的食物或补充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天。
③防治妊娠并发症,对患有低钙血症或骨软化症的孕妇应积极治疗。
◎0~18岁健康儿童的预防
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简便而有效措施,保证儿童的体育运动特别是户外活动时间。平均户外活动应在(1~2)小时/天。婴儿皮肤娇嫩,过早暴露日光照射可能会对其皮肤造成损伤,户外晒太阳应选择时间(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逐步增加接受阳光的皮肤面积,如面部、手臂、腿、臀部等;此外,由于阳光中的高能蓝光对婴儿视觉的不利影响,应避免阳光直晒,特别是6个月以内小婴儿。
维生素D补充:母乳喂养或部分母乳喂养婴儿,应从出生数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天,配方奶喂养儿应以维生素D推荐量400国际单位/天为参照,根据配方奶维生素D的含量进行差量补充。缺乏户外活动的儿童及青少年,应补充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天。夏季阳光充足,可暂停或减量服用维生素D。一般可不加服钙剂,但乳及乳制品摄入不足和营养欠佳时可适当补充微量营养素和钙剂。
◎早产儿的预防
对于早产儿,尤其是出生体重<1800~2000克的小早产儿,母乳强化剂或者早产儿专用配方奶的使用对维持骨骼正常矿化、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十分重要;注意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血磷浓度的定期监测,出院后仍需定期进行随访。当患儿体重>1500克并且能够耐受全肠道喂养,经口补充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天,最大量1000国际单位/天,3个月后改为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天。
治疗
治疗目的包括提高血清维生素D的水平,控制病情,防止骨骼畸形。一般治疗包括加强护理,合理饮食,坚持户外活动和日照。
◎补充维生素D
活动期口服维生素D(2000~4000)国际单位/天,连服1个月后改为400~800国际单位/天。口服困难或腹泻等影响吸收时,采用大剂量突击疗法,维生素D(15~30)万国际单位(3.75~7.5毫克)/次肌注,1个月后再以(400~800)国际单位/天维持。其间定期随访,初始治疗满1个月时复查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水平;满3个月时复查血清钙、磷、镁、碱性磷酸酶、PTH、25-(OH)D3水平以及尿钙/肌酐比值,并复查骨骼X线;满1年及此后每年监测血清25-(OH)D3。
◎其他治疗
①钙剂补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在补充维生素D的同时,应增加膳食钙摄入,如奶及奶制品,摄入不足时,给予适量钙剂补充。
②微量营养素补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伴有锌、铁降低,膳食摄入不足时可适量补充。
③矫形治疗,3岁后的佝偻病骨畸形者,多为后遗症,不宜用维生素D制剂,应考虑矫形疗法,对鸡胸宜采取俯卧位及俯撑或引体向上的活动,加强胸部扩展。
治疗轻度O或X型腿时可按摩相应肌群,如O型腿按摩外侧肌群,X型腿按摩内侧肌群,增强肌张力。严重的骨骼畸形可采取外科手术矫正畸形。活动性佝偻病儿在治疗期间应限制其坐、立、走等,以免加重脊柱弯曲、O或X型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