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床症状或耳科疾病。患者自觉耳内鸣响称为耳鸣;患者听觉不同程度地减退甚至消失称为耳聋。
耳鸣、耳聋既可作为临床常见症状见于各科的多种疾病过程中,也可单独成为一种耳科疾病。现代医学的耳科病变(如中耳炎、鼓膜穿孔)、多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如猩红热、流行性感冒)、颅内病变(如脑肿瘤、听神经瘤)、药物中毒以及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均可出现耳鸣或耳聋。
有关耳鸣、耳聋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其时已认识到耳鸣、耳聋在病因上有外感、内伤的不同,证候也有虚、实之异。隋代《诸病源候论》指出:肾开窍于耳,故耳鸣、耳聋无不与肾虚有关。明代楼英《医学纲目》荟萃众说,指出:耳鸣、耳聋有虚有实,虚证多属肾虚、气虚,实证则由外邪、痰火、肝火引起,治法方药,亦益加丰富。1949年以来,对中医学肾与耳的关系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对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化学药物致聋的治疗,积累了新的经验;针刺治疗聋哑的成功,尤为世界医学界所瞩目。
引起耳鸣、耳聋的病因不外内伤、外感两大类。外感多因风热之邪侵袭或风寒化热,蒙闭耳窍所致。内伤主要由肝火上扰清窍;痰火壅结耳窍;肾精亏损或脾胃虚弱,耳失所养所致。
辨别虚实是耳鸣、耳聋的辨证要点。突然发生的耳鸣、耳聋,多属实证;久鸣、久聋则多为虚证。证型分类:
①风寒侵袭证。症状见兼恶风寒,发热,无汗,脉浮紧,舌质淡,苔薄白,治宜辛温解表,常用清神散加减。
②风热侵袭证。症状见起病较速。自感耳中憋气作胀,有阻塞感,耳鸣,听力下降伴头痛,发热口渴,汗出,脉数,舌质红,苔薄白微黄,治宜辛凉解表,常用银翘散加减。若见发热重而恶寒轻,口干渴,大便干结,脉洪大有力者,为表寒里热证,宜解表清里同施,常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③痰火壅结证。症状见多因过食辛辣肥甘,或有烟酒嗜好,滋生痰热,痰火上扰所致。证见耳如鸣蝉,有时闭塞如聋,痰多,胸闷,脉滑数,舌质红,苔黄腻者,治宜清热化痰,常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④肝胆火盛证。症状见心烦易怒,头疼面赤,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者,治宜清泄肝胆,常用龙胆泻肝汤或当归龙荟丸加减。
⑤脾胃气虚证。症状见耳鸣,听觉失聪,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脉弱,舌淡,治宜健脾益气,常用益气聪明汤加减。
⑥肾精亏损证。症状见耳鸣、耳聋日久,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腰酸遗精,夜尿频多,脉沉细者,治宜补肾填精,常用耳聋左慈丸加减。
⑦瘀血阻窍证。症状久聋也有由瘀血阻络引起的,不可一概作虚证治。瘀血所致之耳聋,以脉涩、舌色紫黑或有瘀斑,耳聋如塞为特点,治宜活血化瘀,常用通窍活血汤加减。针刺治疗耳聋、耳鸣有一定的效果。因外感而致者,针风池、翳风、太阳、迎香、曲池、外关、听宫、耳门等穴位;神经性耳聋、耳鸣者,针耳门、听宫、听会、足三里、曲池、悬钟、神门、三阴交、中渚、外关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