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长期卧床、躯体重压或长期摩擦,导致皮肤破损而形成的溃疡。又称席疮。本病见于明代《外科启玄》:“席疮乃久病着床之人挨擦磨破而成。”多见于半身不遂、下肢瘫痪、久病重病卧床不起、长时间昏迷的患者,尤其是伴有消渴病者;多发于易受压和摩擦的部位,如骶尾部、髋部、足跟部、脊背部。现代医学亦称为褥疮。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久病、大病之后,气血耗伤,加之长期卧床不起、久卧伤气、气虚而血行不畅,复因受压的部位气血失于流通,不能营养肌肤,局部肌肤失养、皮肉坏死而成。
临床表现
褥疮分期的临床表现:
①Ⅰ期(Ⅰ度,红斑期),在骨隆突处受压部位皮肤出现压之不褪色的局限的红斑,但皮肤完整。
②Ⅱ期(Ⅱ度,水疱期),表皮和真皮缺失,但尚未穿透真皮层,皮肤转为暗红、渐趋暗紫,出现水疱或表浅的溃疡,疼痛,皮下组织肿胀,局部出现硬结块。
③Ⅲ期(Ⅲ度,浅溃疡期),创面较深,涉及皮肤全层及皮下组织,但没有骨骼、肌腱或肌肉暴露,局部溃疡、有脓液,可能有潜行腔隙和窦道。
④Ⅳ期(Ⅳ度,深溃疡期),创面深,涉及皮肤全层,可见黑色坏死组织,脓液臭秽,腐烂自创面四周向坏死皮肤下方扩大,形成较大溃疡面,出现广泛的皮下组织潜行腔隙和窦道,可深及伴骨,肌腱或肌肉外露,或伴骨髓炎。
辨证论治
本病重在预防、加强护理。治疗以外治为主,内治以补益气血、和营托毒为原则。本病若溃疡创面干净,中央腐肉与正常皮肉开始分离,流出少量脓液,四周肿势渐趋局限,肉芽鲜红,周围皮肤生长较快,则预后较好,褥疮可愈合。若腐黑蔓延不止,溃疡面日渐扩大,肿势继续发展;或溃疡面有绿色,或溃出脓臭稀薄,形成粉浆污水,四周形成空壳,溃疡面日渐扩大,而患者又体弱形瘦,则预后较差,甚至可诱发内陷而危及生命。
常见证型:
①气滞血瘀证。症见局部皮肤出现褐色红斑,继而紫暗红肿或有破损。治宜理气活血、疏通经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②蕴毒腐溃证。症见褥疮溃烂、腐肉及脓水较多,或有恶臭,重者溃烂可深及筋骨,四周漫肿,伴有发热或低热、口苦且干、形神萎靡、不思饮食,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利湿托毒,方用生脉饮、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③气血两虚证。症见疮面腐肉难脱,或腐肉虽脱、但新肉不生,或新肌色淡不红、愈合缓慢,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差食少,舌质淡、舌苔少,脉沉细无力。治宜大补气血、托毒生肌,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
外治法:
①初起,Ⅰ期外擦红灵酒或4%红花酊,或外扑三石散或滑石粉,局部按摩;Ⅱ期有小水疱或大水疱,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疱内液体(不剪表面)后,用复方黄柏液湿敷。
②溃后,九一丹、红油膏外用;腐尽,白玉膏掺生肌散外用,必要时加用垫棉法。③若有坏死组织,可采用“蚕食法”少量多次清除坏死组织;渗液较多者,可用黄柏溶液湿敷。
预防与调护
对截瘫、中风、大面积烧伤、重病久病卧床不起的患者,应加强受压部位的皮肤护理,注意保护皮肤清洁及干燥,防压、防潮,定时更换体位,如每2小时翻身更换卧位一次,皮肤洗浴、用红灵酒或4%红花酊外擦、局部按摩、红外线照射、使用气垫或海绵垫等。发现受压部位皮肤颜色变暗,及早处理。积极治疗全身疾病,并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注意饮食营养。明显消瘦的患者,臀部、肢体接触处及其他骨骼隆起的易受压处,应垫以棉垫或棉圈,避免受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