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喘的名称、症状及病因病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喘的辨证、立法和治疗方药均有较详细的论述。明代虞抟的《医学正传》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鉴别,认为哮必兼喘,喘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名。张景岳《景岳全书》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作为辨治的纲领,指出:“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对临床辨证很有指导意义。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把哮喘的病机总结为“在肺为实,在肾为虚”。这些论点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喘证虽是一个独立病证,但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现代医学中的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硅肺等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临床表现
喘证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呼吸急促困难;重者稍一活动则喘息不已,甚至出现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严重者则出现喘息急促、呼吸困难症状持续不得缓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四肢冰冷,汗出如油,甚至发为喘脱危重证候,可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
喘证成因虽多,但主要为外感与内伤两个方面。外感为六淫乘袭,其中以风寒、风热之邪致喘者较为多见。重感风寒,邪袭于肺,郁闭皮毛,壅遏肺气,肺气失于宣畅;或风热犯肺,肺气壅实,甚则热蒸液聚成痰,以致肺气上逆作喘;若表寒未解,内已化热,或肺热素盛,寒邪外束,热不得泄,则热为寒郁,肺失宣降,气逆而喘。内伤可由饮食、情志,或房劳、久病所致。过食肥腻或甜食、生冷,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发为喘促;若湿痰久郁化热,痰热交阻,则肺气上逆致喘;忧思气结,肺气痹阻,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气逆而喘。久病肺弱,咳伤肺气,或房劳伤肾,精气内夺,均可发为喘证。肺肾两虚,也可导致心气、心阳虚衰,无力鼓动血行,血液瘀滞,面色唇甲青紫,甚则出现喘促汗出而致虚脱。
总之,喘证的病机性质有虚实两方面,实喘在肺,因外邪、痰浊、肝郁气逆,致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在肺、肾两脏,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
辨证论治
喘证的辨证首先应分清虚实。实喘表现为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息高,伴有喉中痰鸣咳嗽,脉数有力;虚喘则呼吸短促难以维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喉间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症状时轻时重,遇劳则甚。
此外,实喘又要分辨外感与内伤。外感一般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多有鼻塞、流涕、打喷嚏等表证;内伤则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一般无表证。虚喘应辨别病变部位(即脏腑),如肺虚者操劳后则喘,肾虚者静息时亦气息喘促,动则更甚,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
实喘首在治肺,应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等邪实的不同,分别采取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等治法;虚喘治在肺肾,以扶正补虚、培补摄纳为主,在辨别脏腑的基础上,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应温补,阴虚则需滋养;虚实夹杂者,当分清主次,权衡标本,适当兼顾。
实喘
证型分类:
①风寒壅肺证。症见喘咳气逆,呼吸急促,胸闷,痰多稀薄带泡沫,色白,常兼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苔薄白而滑,脉浮紧。治宜宣肺散寒,常用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②表寒肺热证。症见喘逆上气,胸胀或胸痛,息粗,鼻翼煽动,咯痰不爽,痰质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治宜解表清里、化痰平喘,常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③痰热壅肺证。症见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黏稠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见胸中烦闷,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常用桑白皮汤加减。
④痰浊阻肺证。症见喘息而胸中满闷壅塞,甚至自觉胸中气息向外溢出,不自觉仰起头向外呼气,咳嗽,痰多质黏,色白,咯吐不利,兼有恶心呕吐,纳呆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滑或濡。治宜祛痰降气、宣肺平喘,常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⑤肺气郁痹证。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急促困难,胸中自觉胀闷疼痛,咽喉部似有异物梗阻,但喉中痰鸣音不明显,或无痰鸣声。平素多有情志忧思抑郁,伴失眠、心悸、苔薄、脉弦。治宜开郁降气平喘,常用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
证型分类:
①肺气虚耗证。症见喘息急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咯痰稀薄,自汗,畏风,或见呛咳,痰少质黏,烦热口干,咽喉干涩或疼痛,面颧潮红,舌质淡或舌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治宜补肺益气养阴,常用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②肾虚不纳证。症见喘息急促日久,活动后喘息加剧,呼气多,吸气少,气不得续,形体消瘦,精神疲惫,双下肢浮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白或黑润,脉微细或沉弱;或见喘息咳嗽,面色潮红,精神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补肾纳气,常用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③正虚喘脱证。症见喘息气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呼吸急促困难,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欲绝,或有喉间痰鸣音,心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油,四肢冰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急宜扶阳固脱、震摄肾气,用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
预防与调护
平时要避风寒,适应寒温等天气变化,少食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化火。已经发病者应注意及早诊断治疗,力求根治,尤需注意防寒保暖,防止感受外邪而诱发,戒烟酒,调畅情志,饮食应清淡而富有营养。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但活动量应适度,不宜过度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