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肢体肌肤麻木不仁甚至阵发性肢体末端发白、紫绀和潮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肢体经络病证。
血痹病名出自《灵枢·九针论》:“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作了专门的论述。
血痹多由人体阳气不足,风邪入侵,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有的表现为肢体肌肤麻木不仁,也有的受寒冷或情绪刺激后,突然发生四肢末端皮肤苍白,继而转为紫绀,最后变为潮红后缓解,局部有寒冷、麻木、针刺样疼痛等症状。现代医学的雷诺病、糖尿病多发神经病变等出现类似症状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治疗一般以益气温阳散寒、活血化瘀为主。证型分类:
①气虚血瘀证。症见指趾苍白发冷,逐渐转为青紫伴麻木刺痛,苍白时间较青紫时间长,伴有短气懒言,神疲乏力,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无力。治宜益气温经、活血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②阳虚阴盛证。症见肢端发凉,遇寒冷刺激后呈苍白色,冬季加重,面色无华,精神不振,畏寒喜暖,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阳散寒、活血祛瘀,轻者用当归四逆汤加减,重者用阳和汤加减。
③瘀血化热证。症见指趾肿胀、灼痛,肢端发生溃疡或坏疽,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凉血、化瘀通络,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此外,局部还可以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类中药熏洗。血痹还可以采用针灸治疗,《金匮要略》提出“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的治疗原则,可选用祛风散寒、补气活血的穴位,上肢可选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下肢可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太冲等。
本病早期经过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可恢复正常。若病程久者,病邪深入,脏腑功能受损,则预后较差。平时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注意肢体防寒保暖,避免风寒湿邪侵袭,适当锻炼身体,勿劳累过度,少食肥甘之品,忌烟。及时修剪指(趾)甲,避免局部皮肤损伤,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